我之前一直对车险中介抱有成见,认为这些人唯利是图,扰乱市场。有时他们进我的办公室,我总会产生一种大象进入博物馆的担心。
我和我的同事们当面叫他们某总,背后叫他们“黄牛”,一个一半调侃一半贬义的称呼。
相信持这种观念的人不少,最近在一个公众号关于中介的文章后面的留言里看到评论前两名都是对中介的差评:
最近因为码字需要,与他们有频繁的接触,对他们的成见,或者说对大部分合规经营的车险中介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他们是一群有专业的努力的有拼搏意识的创业者;
车险市场秩序混乱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保险成本列支的延后性、总公支公司之间的博弈、行业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原因,中介不是车险市场秩序混乱的始作俑者,却是各类矛盾的爆发点;
虽然有些中介没有主体公司的经验,他们和主体公司对市场理解不同,但往往是这些所谓的外行,对保险的商业逻辑的理解比业内人更加透彻
……
如果剖析我对车险中介抱有成见的主要原因,无非是这么几点:
一是主体公司的职业优越感
往大了讲,是中国传统的“工农士商”的思维在作怪。产险公司从业者一直将自己当作“体制内”的人,旱涝保收,有些银行在审核信用卡的时候也是将保险作为“金融单位”而优待的。而车险中介是自食其力的,所以这有一种天然的职业优越感。
国人还有一种崇尚权力的思维,俗称升官发财,也是先升官后发财,我村隔壁阿姨一直在骄傲她儿子“啥都不用干的,每个月挣得不少”……另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部分的主体公司的人都有种向”仕途“发展的雄心壮志,自然,对于毫无前途的中介,是不太看得上的,即便是对方在商业上很成功,也不过是在后面酸酸地奉上”暴发户“的帽子。
二是甲方的心理优势
产险公司在文本上通常是甲方,但是实际场景中通常是乙方,比如和银保和车商渠道他们在一起时候,但如果是和中小中介,那一定是妥妥的是甲方心态,不然自己很容易滑到行业鄙视链的最末端。
毕竟给不给合作,什么条件合作,都是由我来决定的,至少我当年是这么考虑的。
三是对信息流动的恐慌
商业的本质是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让信息传达更快速快全面。车险产品的同质化,决定了对于费用和费率的敏感,所以车险代理高度依赖信息的传递。有一个做代理的朋友开玩笑说他那个手机值一百万,就是因为微信好友都是同行。
这点让主体公司很头疼,有时制定一个政策,第二天就让市场都知道,或者马上传达到竞争对手那里了,别人马上对标制定一个更有优势的,那业务平台就下降了。
我们假设一个极致的情况,就是所有的车主(或代理人)都了解各家的承保条件,信息达到高度一致,那到时没有产品差异、没有服务优势、没有成本优势的公司将会更难生存,这一天会很远吗?
信息是互联网社会最廉价的产品,阻止信息流动无异于螳臂挡车,与其拿中介泄愤,不如好好打造自己公司的核心优势,以迎接未来更残酷的挑战。
四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传统的主体公司更青睐于电销类中介合作,因为这类中介对主体公司的依赖程度高,从而配合度较高,比如非车转化率高、续保率高。而传统的车险中介往往站在车主的角度上做判断,供应商的选择上更灵活,这一类中介往往是主体公司最次的选择。
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无可厚非,但随着消费自决时代的来临,捆绑消费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似的销售可能会适得其反,车主最终会选择用脚来投票
……
以上,是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中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有助我更加客观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市场。总之,中介和主体应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和谐共生。
在上述文章的评论里面,我听到一个颇让我赞同的声音:
虽然微弱,却洞幽烛微!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