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出行的时候你就会理解这种尴尬: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就可能被堵在路上动不了,如果独辟蹊径,可能会冒风险。
像极了综改一周年后的中小公司,跟着大公司定价没有市场竞争力,自己独树一帜,又对自己的定价能力信心不足,和公司传统的销售结构无法匹配。
坊间传说行业开会认为目前各公司的定价模型中只有某头部公司的偏差最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公司的定价模型与实际经营结果有较大的偏差。
假如说实际情况是这样的,那换一个说法就是大部分的试探和创新目前都是无效的,最终市场会回到红海市场去厮杀。那市场依旧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优质业务打价格战,传统意义上的劣质业务无人问津。
媒体透露的车险综改一周年行业的总结内容:“伴随着交强险保额提升,商业险单均保费下降,以及城乡人伤赔付标准计划正在实施,部分营业车辆,特别是营业车辆等纯风险保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即便用足自主定价系数上限,仍然无法覆盖这个增长”。
可以预见,在整体风控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改革的愿景与现实需求的冲突仍将长期存在。
有个主体公司的朋友交流,他说公司一开始的业务方向是中高端车型,但是最终发现这类业务品质与预期的有较大差距,后来调整了方向,多次尝试,但并没有得到良性的反馈。所以说看来一开始的业务是被市场”逆选择“了。
既然是公司的业务方向,又为何认定是逆选择,看来是对自己的定价能力不够自信。这样也就造就了目前市场上在业务选择上的“俄罗斯轮盘赌”现象,不停切换业务版块,最终看各自的运气了。
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在数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从承保端筛选优质业务,并且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类别是没有空间的。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在理赔端对于目标业务没有独到的方式做到减损,无异于自绝于市场。
比如说通过承保端筛选出精准用户,引导至可控的理赔管理模型,比如减少人伤出险频度,降低修理成本等等。
但这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又颇有决策难度,谁能在既有的经验范围之外做出有冒险性的探索呢?哪个上级又有这样的海量去验证这个模型的可能性呢?
这是当前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大部分主体的车险经营思维混沌,也因此有了“法不责众”的集体意识,姑且我们称之为“将就”吧。
有个做中支一把手的朋友一直被市场传言说要被“下课”了,但也一直稳如泰山,问其原因是说公司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就将就着了。他说何况他的领导也是据说要被下课了呢,不也是一直将就吗。
“将就”也称“迁就”,也有凑和,还行的意思,大概是比努力要消极一些,比躺平要积极一些的姿势。
大概是这个前途未明的行业的一种特殊状态吧,行业的方向是将就的,业务选择是将就的,决策者是将就的,执行者是将就的……
有朋友有一个机会去一个小公司省公司领导职位就职,他去和几个朋友聊天,朋友说你上上下下问下有哪些人是为了他的岗位全力以赴的,再来决定你的选择。
结果,他发现基层业务人员的状态基本都是将就,基本法是十多年前的水平,直销做六七十万业务的业务员基本薪资和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差不多,哪怕是渠道业务,一年五百万保费的渠道业务的维护人员的也就是几万元的年收入。
可是社会的平均收入和环境和几十年前的已绝然迥异,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业务员服务客户数不断增长,综合考虑车险综改对单均保费的影响,他的保费收入水平持平的话,他的收入的相对购买力在不断降低。
他用一句台词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旧的已然离去,新的时代还没到来,是目前行业最大的尴尬。
所幸行业还说:“……同时要向中小公司提供更多参与行业基本特色工作分析会议,帮助其提高风险筛选能力和基本定价水平……提供行业培训和技术分享……”
至少让我们看到月朗风清的一丝光亮。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