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脸,三月的天,说变就变。
这是修理厂陈老板的一句感叹。他在市郊有两家二类修理厂,产值一年大概四五百万左右,去年的时候他参与了一家头部公司的综修项目,就是修理换产值的做法,一个月可以为保险公司做30-40万保费,送修也较稳定。
可是今年二季度开始,慢慢地就不太灵验了,就好像没开久的新车,一会儿这里出问题,一会儿那里出问题。
一开始是要求有非车的比例,但因为链条比较长,他的业务的非车比例较低,后来开始慢慢降费用了,他要贴补的就比较多,没办法都咬着牙撑下来了。
可是上个月他们过来,说是要下调他的星级了,这意味着他的配件定价和工时费标准都要下调了。他还想着回旋下,问怎么了,是我业务没达标吗?
对方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兄弟,现在是没办法,公司不想多做车险,多做多亏,所以对不住了。
看着对方无欲则刚的表情,他这才明白,这不是车的问题,是路的问题呀。这可没招了,那感觉,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十足的无力感人家连保费都不要了,你还想咋的?
和朋友聊了聊,也慢慢释然了,之前的以修换赔是注定不会长久了,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边会有问题,保险公司总体成本可控还好,一旦接近亏损线,之前的玩法确实玩不转了。
再说,最近的这半年,自己的节奏也乱了,成天就是和保险公司的各级人员打交道,一些老客户因为维护不到,都慢慢流失了。还是拿起扳手,做好自己的本行,服务好客户再说。
有一种浪漫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一种困窘叫“山穷水尽”,车险综合改革的效应在慢慢扩散,风暴中心的主体公司备感压力,也势必把这种压力传导至行业上下游。
最近行业公布的半年度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9.9%,还有0.1%的空间大概是风中飘零的遮羞布。业内人士称2021年度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突破100%几无悬念。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车险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之前的抢着做变成了挑着做,很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长期战略的一些做法将会有改变。
作为车险产业链的价值核心,主体公司的这些改变将产生涟漪效应,逐渐波及到行业的上下游。
硬币的另一面是多少有一点“躺平”的消极思想,也就是对未来的不明确,会挫伤行业里很多人的积极性。
最近看到的一个事情多少让我们觉得有点诡异,业内一家科技公司,算是做大货车的大数据分析的一个龙头企业,最近转向和统筹公司合作,颇有一种“你不和我合作,我和你对手合作”的义愤,这里面多少辛酸,只有局内人才懂。
毫无疑问,此轮改革,加上前期的“去中介化”的导向,身处风口浪尖的传统经代公司受到的影响最大,毕竟他们自恃有力的武器——保费量在保险公司的决策权重里变得越来越轻。
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经纪公司最近也在求变,他们的创业逻辑是通过保费量这个杠杆去撬动保险公司的送修资源,然后建立城市钣喷中心,进而触达汽配件供应链,形成保险加修理的业务闭环,并且积累C端车主。
在个别城市,他们的保险代理量已达到一定的平台,主要的原因是前端的费用冲击力较强,毕竟期望后端的利润反哺前端,形成良性循环。
但近期他们全国范围均做了改变,将以前的”自营“模式调整为三方交易平台,类似于撮合交易模式,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用。这种改革与行业的变化不无关系,毕竟唯保费论的时代可能过去了。
当然不能排除局部市场、个别公司和特殊考核窗口期的市场变动,但无疑行业总体的经营思路在发生逆转,这是不可抵挡的。
文章开头陈老板这句情绪化的表达,可能只是事物的现象,事情的本质不是天气的变化,而是季节的转换,从如火如荼的夏天到了萧瑟平静的秋天。秋天,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绪,也有“天凉好个秋”的爽快,不论怎样,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只是,离万物复苏的春天,还隔了个漫长的冬季。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