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保险销售,经常做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投保顺序,应该先给哪位家庭成员配置保险才科学;面对五花八门的险种,第一份应该买哪种?
公司职场经常基于这种假设,做训练和演练,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种比较好玩的假设,叫「马后炮」假设。
举个例子: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则筹款报道,说是某人得了什么病,需要多少多少治疗费。结合这些信息,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唉,早点买保险就好了,一份重疾险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搞成这样。
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这些是不是就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所以我管这种思维叫「马后炮」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并非百无一用,用好了甚至能提升你对保险和产品的认知。
马后炮思维也是有段位的。一般人看到此类报道会想:早点买保险就好了。然后就完了,就只能想到这里。但高手想的更深:早点买什么保险能解决这种问题?要买多少保额才够?每年多少保费?这种家庭负担得起吗?
今天咱们就用这种马后炮思维,来探讨一个假设:如果每个人只能买一份保险,该推荐什么保险好?
中国老百姓其实挺有保险意识的,别看他们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其实身体还是很诚实的。买不买保险的很大因素,除了观念就是钱。
支付宝的互助制度有多少人参与?几个大型的网络大病众筹平台,有多少用户啊?如果这个人没有保险意识,他会加入这些互助制度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加入互助平台,也不太愿意买保险?因为保险贵。我见过特别多的这种普通家庭,每月除了工资没有其他收入,去掉生活开支、孩子教育、房租水电什么的,剩不下多少钱了。
谁不知道百万寿险保额好啊,也知道重疾险最起码要配置30到50万,可咱们更要考虑客户的家庭经济能力啊,不然容易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再次回到那个问题,像是这种家庭普通的三口之家,很少量的预算,每人只能买1份保险,你会推荐哪个险种?
我个人的答案是:百万医疗险。
保障规划方面,应该依次做到「有」、「全」、「足」。先有一份保障,条件好点再加保,把其他种类的保险配齐,最后再提升各类保险的额度。
很少有一种保险,能把这三项都涵盖,百万医疗就做到了。人生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意外和疾病,百万医疗覆盖这两种风险,能做到保的「全」;买保险就是买保额,百万报销额度足以担当「足」的名头。
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配置保险一定要注重「性价比」,花最少的钱,获取最高的保障,帮家庭保住现有的积蓄。30来岁投保百万医疗险,一年保费才300来块钱,几乎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承担。
肯定有人要拿重疾险来抬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不起,重疾是比医疗要靠后的。比起治不好,普通家庭面临的更大风险是治不起。
但它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解决的只是高额医疗费用的问题,死亡和高残就不属于它能负责的范围了;治病后的康复费用和收入损失也没办法弥补。
还有就是这类保险是先自己掏钱看病,事后再报销的,而且有1万块的免赔,万元以下的费用就不用想着报销了。如果一个家庭连1万块钱都掏不出来,优先要做的是想着怎么提高收入,而不是买保险。
保险是个很矛盾的产品,很反人性。健康的时候提前买,得了病就不能买了;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买不了太多,这样的家庭却又最需要。
好在保险种类繁多,钱多有钱多的买法,钱少也有钱少的配置法。只要认知到保险的重要性,哪怕只有1份保险,也能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财产。
没保险的人得病了,打开存折看余额;有保险的人得病了,打开保单看保额。也许这就是有保险和没保险的区别吧。你属于哪一种人呢?
和尚摸得,我却摸不得:为什么银行送礼合情合理,保险送礼却违规
小心了!保险业务员给保险客户送Car-T、特药卡,涉嫌违规?
做保险的都在拍短视频,但很多人觉得越做越难,我给你几条建议
每位考虑加入保险的新人,都应该先了解保险职业的四个特质
医保DRG改革初见成效:有百万医疗保险的患者,不再受医院欢迎
刘润《进化的力量》观后感:难题中找解题思路,保险困境总会花开
为什么保险自媒体这么多,就出不了一个人尽皆知的超级大IP?
以后干保险不易,买保险也不易:大数据面前,客户做不了任何隐瞒
什么样的保险团队,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不妨参考这四项标准
现在恐怕是,做保险最后的好时机了,以后想做保险估计会很难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