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有一句名言是“让听见炮声的人决策”,它的意思是权利下放,保持组织末端的灵活性。另外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他提到“市场上将过去的中央集权制改为对一线授权。”
但是相反,产险行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最近几年一直在贯彻集中管理,从理赔集中到核保集中到人事集中,有些公司基层招一个普通员工都需要总部人事部门远程面试。
客观的说,总公司的“削藩”是为了减少基层经营风险,相比前几年,大量的账外账、职场外租和虚挂人头等问题得到缓解。但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决策机制已经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大大影响了公司的转型:
一是决策流程冗长,与大公司相比缺乏竞争力
有一个小公司要报一个团车,并且有了历史数据,从申报到立项、补充资料下来足足有两个月,但是他的竞争对手,一个头部公司,三天内就由省公司派人现场看了后就批下来了。我们调研发现,公司越大基层权限越大,政策更贴市场实际,反而中小公司,体制越来越僵化;
二是容易造成权责不匹配
某小公司机构总最近彻底躺平了,因为赔付率不好,各种绩效都没了。他也是郁闷,这个核保政策是你们总公司定的,赔付率不好为什么要考核到我这里呢。
回顾他所在的公司,核保政策已经和股票一样,多板块轮动了,一会儿这个赔付率不好不做了,一会儿那个赔付率不好不做了,不断换目标业务,越挑目标市场越小。在这样的决策机制下,权责不匹配,机构和总部永远都是猫鼠游戏。
在总部和省公司的定位中,总部更应该一个领导者,省公司则是管理者。管理者的任务是组织和执行、控制和解决问题,他们更偏向于日常的运营;领导者的任务是设定方向,鼓舞和激励,他们更偏向于战略定位、组织构造和设计。
权责的不匹配是组织里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很多公司的职场只会剩下职业巨婴,推脱责任,没有担当,功能错位,活生生把职场变成官场;
三是只强调执行力,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流程纷繁复杂,再细的流程规定也无法无缝覆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员工能够自主地做决策来完成目标。目前一些小公司已经剥夺了省公司的很多决策权力,更不要说基层机构和人员了。
在这个体系中,总公司要的只是“手”和“脚”,而不是大脑,自然没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才可以让公司充满生机;
四是单一的集中管理不能适应现实的多样性
首先是管理对象的多样性,更多的年轻、有创造力、有个性的从业者,僵化的产险职场文化的格格不入;
其次是业务的多样性,产险行业既有面向企业的,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还有一些互联网的项目,这些项目区别较大,单一的集中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车险综合改革的影响,各地的不同车型不同业务的赔付质量差异较大;
五是集中管理无法适应行业的动态发展
举例来讲,南方某地级市,以前赔付率很高,冠于全省,但是后面城市开始交通整治,赔付率一下子改善到全省前列。如果再细化到支公司县域这些组织末梢,很多的市场变化更是总部是没办法直接掌握的
决策权的问题本质上是组织的基本作用问题——如何界定组织成员的角色、协调成员间的活动、划定组织的边界。权力的收与放各有优劣,在不同时间点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回到保险行业来说,这个问题依然是“听说过很多道理,却没有过好这一生”系列。要实现科学的管理,产险行业还有很多组织的基础没有建设起来,比如合法合规与市场实际的出入,比如科学的奖惩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等等,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目前大家还是没办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愿这些,不再是我们麻醉自己的借口,反而是锐意变革的决心。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唉!钻保险空子赚钱的人不少呀
非车险太乱了,我们还是做车险吧
燃油车保费也在涨价?那是给新能源车背锅
保险中介最忌讳的是“飘”
财险基层表示对高层领导的变换无感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比亚迪后又一科技巨头拿下财险牌照:车险市场群狼已至,真正的颠覆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