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前后一系列的环境变化使得传统财险中介越来越困难。
主体公司的渠道化改革使得中介的重要性降低了;车险的综合改革使得获取费用空间变低了;报行合一和返佣使得灰色竞争手段无处藏身了;行业利润导向使得之前的中介的立身之本不存在了。
市场在变,中介自己也要思考在行业的价值。
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想法未来将没办法生存,比如想办法纠集一批小代理,大家一起去拿规模奖励之类的。
除了在极个别阶段,在极个别渴望冲量的主体公司里还有一点空间外,其他的已经不能奏效了。
因为市场增速有限制、业务品质有要求、续保等管理指标有要求,主体公司的决策方式改变了,与中介的过往的合作模式受到挑战了。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财险中介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了。
另外,随着投资收益的下降,保险公司对承保端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这是它们内在的要求。
现在已不只是大公司要利润了,很多中小公司也已经做好了断尾求生的准备。
分公司经营不好就裁员,险种经营不好就不做,机构经营不好就关停……
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的,另当别论,但这就是目前的市场现状。
主体公司花了很大的时间让自己成为行业链条里的C位,现在看来已经成功了。
所以,财险中介的认知必须要更新了,如果基于对未来差异化的市场判断做出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计,可能会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
因为谁也不能预计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从市场的微观角度观察,现在很多车险中介已经感受到了痛苦。
一个重要的点是市场主体经营方向越来越同质化了,比如在车险业务品质的判断上无限趋于一致。
好像大家都基于模糊的大概的判断就可以了,大公司有优势可以拿到优质的业务,没必要去探索边界,小公司在踩过很多坑后,发现大公司是对的,其他折腾也是白折腾,就随大流吧。
举个局部市场的例子,市场公认赔付差的业务是:过户车、网约车、高端车、新能源车、1-2吨的非营业货车、电动货车……
公认的赔付好的业务是:中低端的非营业油车,其他几乎没了。
于是不好的业务大家都不要了,像网约车几乎没人做,一个大公司一个月就几百万额度,“皇亲国戚”都不够做的,其他中介更只能听听。
另一方面,中低端的非营业油车却抢得一塌糊涂的。于是,对这个市场的各种竞争手段都粉墨登场了,有明仗执火的,有暗渡陈仓的,有五十步灭一百步的……
造成目前情况的很大的原因是不能细说的管理问题。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介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业价值。
既要对客户能做到有品质的服务,又要对主体公司有利润贡献。
也就是说一定要跟随主体的策略,从规模导向向利润导向转型。
举个例子,如果主体公司只要规模保费,现在的情况下已经用不到中介了,朋友圈发一下:
“我公司要电动货车,不加费,有佣金“
门槛都踩破了吧。
利润导向的核心是如何触达优质客户、如何做好客户管理、如何做好业务品质分析和管控……
这难度不小,有些方面甚至高于主体公司。
这又是与对客户能做到有品质的服务相关的。再者,中介的利润太低,过去的高规模低毛利的模型在去规模化的背景下已经跑不通,故而这又涉及到了科技投入和内部成本管控的问题。
当前摆在传统财险中介面前的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确实,留给传统中介的时间不多了。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唉!钻保险空子赚钱的人不少呀
非车险太乱了,我们还是做车险吧
燃油车保费也在涨价?那是给新能源车背锅
保险中介最忌讳的是“飘”
财险基层表示对高层领导的变换无感
脑洞大开!有保险公司用产品责任险承保车险
财险基层高管:业务决定下限,格局决定上限
保费从九百涨到三千九,新能源车保险难仅仅是因为赔付率高吗?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比亚迪后又一科技巨头拿下财险牌照:车险市场群狼已至,真正的颠覆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