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保险公司的前同事让我帮他招一个业务内勤,不是公司正式编制的,是他个人招的助理性质的。
要求是不要对薪资要求太高的,一个月大概四五千元。
承诺的是以后业务做大了,可以给一个编制,这个正式编制是以后可以和保险公司签合同。
我开玩笑,你是pua人家吗?这都十几年前的套路了。你这个编制也不是什么公务员编和事业编的,就是个企业的用工合同而已。
画大饼也要画得像一点。
朋友在酒桌上聊天,聊到一个话题,就是大家感觉现在好多行业的姑娘们的平均颜值有下架,比如餐饮、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等。
甚至包括空姐。
这在经济上叫“美女指数”,就是收入高的前景好的行业美女集中度较高,反之则是美女集中度较低(这里没有批评行业颜值的意思)。
四五千元的收入,其实就是二十年前刚入行时的内勤标准,这类岗位包括业管(前台出单算价)、销管(核算费用)和理赔(接收材料)等岗位。
那时候的房价大概是现在的五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左右,也没有互联网公司码农的高薪刺激,年轻的小姑娘,在金融单位,在繁荣的CBD上,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但现在不一样了,当年的那些内勤能换工作的都换工作了,能换行业的也都换行业了。没离职的也有区别,有点想法的,慢慢去维护渠道了,没想法的,就忠诚在自己的岗位上了。
剩下的都是一些本地土著,经济上没多少大的担忧,家里还能帮衬一些,就这样从小李小郑熬成了李姐郑姐。
她们见证了行业和公司的诸多变化,出公司第一单交强险保单、公司理赔体制改革、新公司成立很多人跳槽、费改学习、电子保单、各种明察暗访……
唯独待遇被尘封在二十年前。
再跳意义也不大了,大的公司进不去,好的岗位都要硬件和资源的,小的公司也不愿意去,都差不多,再说了最近几年小公司稳定度很差。
也不会迷信跟哪个领导走了,领导还不如自己稳定呢。
换行业,是真没那么大的勇气,无它,唯手熟耳。
偶尔,会有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比如长期贡献奖之类的,当广告一样被领导发发朋友圈。
贵为金融行业,基层员工的收入为什么这么低?
在改革前说是为了冲业务,把费用都投放到市场了,要控制人力成本。
在改革后说是怕亏损,同样的是需要控制人力成本。
年年都说要亏损,实际情况是近几年车均保费下跌了30%左右,行业的综合成本率还是低于100%的,这行业就像海绵,挤挤总是有水的,但是外面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挤出的水和基层没有多大关系。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一个市场排名前三的公司的四级机构,去年3000万的保费居然有500万的利润,但是这个跟基层人员的关系不大,机构总应该收成不错。
抓大放小一直是这个行业的文化,谁上了谁下了,谁跳槽了,谁成功挖到谁了,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很少有人考虑到团队的作用。
无非是政策好,关系好,就会有业绩。细致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是极少的。
领导一开心,今年赚得多了,“那谁谁谁,拿点发票来报销”。
有一些中介的人很不适宜主体公司的做事风格,周末没人值班,工作日中午,大家把灯一关趴着午休。
我说你也别怪人家,一个月才多少收入呀。
垄断行业,就是有高额的利润,极好的福利,体面的社会地位。
充分竞争的市场,就是全员上阵,集体拼搏。
既是垄断又是红海市场的产险行业把两个缺点结合起来了,收入低,不注重激励基层工作人员。
这个行业,常常遗世独立。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