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监管大招一个接一个,从“报行合一”到“打击返佣”再到“飞行检查”,主体公司的合规压力巨大,中小公司的车险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这就像高速路前方已经堵死,现在应急车道也不能走了,交警就在边上盯着呢。
假如说对行情的反复还有侥幸的惯性,那可能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前市场秩序的严格管理有三个背景:一是行业财务风险的逐渐暴露,二是二次综改行业整体成本的上升,三是新的监管机关的设立。
只有摆脱惯性,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方向,只有面对现实,总分公司才能对市场预期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合力。
之前我们发布了关于市场秩序的文章,有一个读者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说如果坚持报行合一,大小公司的销售费用就差了二三个点,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公司?
这句话的逻辑就是没有费用优势小公司将会失去市场。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一个非常资深的主体公司领导说,小公司一定要放弃费用超车的思路,他认为市场费用是大公司绝对的优势。
试想一下,在新车市场上,过往唱主角的是谁,不就是大公司吗?也就是大公司要以费用优势去冲击市场,小公司只能螳臂挡车。
是的,中小公司以费用作为唯一的竞争方式在大公司面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只是大公司把大刀藏着,看在哪里用力,不轻易出刀而已。
也就是说在市场公平的情况下(这是另一个话题),中小公司放弃传统经营思路是必然的。
然后这可行性呢?简单地说在监管常态下,大公司真的是无懈可击了吗?不尽然!
首先大公司的历史包袱更重,很多大公司的账面盈利并非代表真实的综合成本率;
其实大公司的人员成本更大,人均产能(电销和真销)理论上会逐年下降;
还有大公司的内耗成本和决策成本远高于中小公司;
最后大公司对于利润的永不满足的追求正在损害客户体验
……
我们选取部分市场的案例作为论据来说明问题:
部分市场的大公司的非车绑定率已高达80%以上,而且对于驾乘的保费要求从一百二百上升到了五百六百,对于车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部分市场的大公司的业务高度集中在私家车市场,对于该市场以外的业务完全一刀切,甚至放弃一些细化市场的尝试;
大公司在盲目地去中介化,走互联网化的c端运营方式,这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合作伙伴和基层业务员利益,使得大公司的保险的服务缺乏了温度;
以直销和电销为主的大公司的单均保费要求更高,无法发挥固定成本的杠杆作用,二次综改后大公司的自主系数下探空间不大,也就是说改革后大公司的保单的保费成本对于用户来说是呈上升趋势的
……
因此,以精准定价为基础,提升公司的竞争力,细化自己的赛道,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只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举例来讲,如果对于某类业务的定价非常精准,就可以形成低价优势,如果再培育和寻找下沉的具备服务能力的中介,实现1加1大于1的销售和服务优势,共同做好营销和续保工作,就可以实现共赢。
如果仍然认为中小公司要和大公司一样自建团队,就有点陈腐了。在产品定价统一的前提下,中介公司就是凭费用优势立足,如果主体公司一旦确立了定价优势,那自主性会大大加强。
2020年启动的综改和最近的二次综改就是一场中小公司的成年礼。就像一个孩子在青春期,慢慢确立自主意识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学习,我们学习大公司的体制和管理框架(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们也在模仿),慢慢我们学习他们的销售、市场等各方面。
后面我们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有学习到精华,也有学习到糟粕,甚至有一些因为资源和禀赋的限制,我们始终是学不会的。
我们终究要长大,要和大人们成为对手。我们不能再亦步亦趋了,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么看来,公司和人一样,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