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老总陈总下海开了修理厂,但现实没他想得那么美,最近他因为完不成保险公司的保费焦灼不安。
本以为自己的人脉开一个修理厂,资源会源源不断地进来,即便打个折扣也是没多大问题的。但事实上中大型公司的送修撬不动,小公司的业务做不动。
去年和一家小公司约定一比一送修,保险公司先送修,如果年底达不成,陈总要返还一定金额的费用。结果这家小公司还比较给力,几个月送了五十万事故车过来,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业务做不起来了。
该公司自主系数高,能过的单子没有十分之一,还有费用也跟不上市场。陈总一咬牙去买单,贴20个点才能够得上市场,但是业务量还是做不起来。
车险加修理厂的完美闭环,一直是车险人的白月光。
车险销售带动送修车资源,送修车的利润反哺车险销售,很多创业平台也一直在走这个模式,但终究如水中月镜中花。
车险综合改革之后,车险代理行情走弱,很多同行开始向汽车后市场延伸,有的是投资修理厂,有的直接去开一个修理厂,据我们了解,即使不考虑以修换保的方式,日常运营的结果大部分都不理想。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也许身在局中不好观察。刚好有一个相反的案例。杨总从事过七年的汽车后市场,也直接管理过汽修门店,目前正转型车险销售,他的视角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两个行业的销售逻辑不一样
大的代理公司或者车险销售员一般都是收单模式的,也就是to b 的模式,但是汽修门店是c端方式,不同的模式经营思路完全不一样。to b模式主要是行业内的信息流动,但是c端模式是客户运营和转化,很多转行到汽修厂的车险销售人员这块非常陌生;
其次两个行业的经营环境不一样
很多人说车险乱,在杨总看来,除了一些类保险产品外,车险是有底线的,是高度监管的行业,哪怕市场乱,行业人员是有底气的,哪怕一些环节会出一些差错,靠他的经验和专业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汽修行业不一样,产品质量差异极大,而且一旦有问题,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所以需要有长时间的浸淫,才能规避住系统性风险;
最后两者的产品体系不一样
配件市场鱼龙混杂,原厂件、同质件、品牌件、假配件和拆车件等等,品质和价格差异都非常悬殊,曾有媒体说中国有一半的车主买过假配件,假汽车配件甚至带动了假包装和假原厂标签等行业的兴起。但是车险相对来说产品单一,而且大部分是熟人圈子,相对来说比较有底线思维,所以卖保险的很难适应汽车配件市场。
杨总举例说,假配件的利润之泛滥,足以达到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外行人涉足很难把握尺度。但是保险相对来说,去官网就可以验证保单了,相对还是安全的。
另外两者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
车险代理是轻资产的运营方式,修理厂却是重资产的,店面成本和人力成本较大,资金沉淀成本大,管理要求高,加上目前传统修理厂受车险综合改革和新能源影响,经营难度更大
……
另外,车险人向汽后市场转移,很大的原因在于对于送修资源的自信,总以为业务做好了,就会有送修资源过来,殊不知,一旦真正介入了,会发现很多资源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变得不确定,送修资源牵扯到的利益链非常复杂,并不是约定一个比例那么简单。
实际上,跨界打劫只是一个动听的概念,现实中更多的是跨界死亡。杨总举例说,如果一个汽修门店老板没有多年的经验,团队管理是个大问题,因为汽修行业的灰色空间太大了。
如果硬要在这两个行业做一个比较的话,杨总的观点是卖车险比开修理厂好做多了……
车险改革后的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人离开,又看到很多人回来。来回之间,多少辛酸不足为外人道。
做一行恨一行又难转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只有看到外面精彩世界内的无奈,或者干脆伤痕累累,我们才会甘心于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行业。
心安之处即是家,不可得时即天涯。
健康险很热,但是这个风险很大,目前已有公司面临集体诉讼
携程的车行保障服务到底是不是车险呀?
往往没想到,财险公司流行的团建居然是……
对于财险业务员来说,区分车险非车险没有任何意义
“老三家”赚得盆满钵满,“车险限速”帮了大忙
“砍掉”基层机构的大脑,对中小财险公司来说是明智的吗?
财险行业:不怕公司规模小,就怕公司太官僚
EA门店能拯救中小公司车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