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产险行业处于变革期,培训工作可带领公司和员工快速转型,但是行业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阻碍了行业发展,需要在这些方面作出改善:
一是重培训,轻体系
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从立项、培训、跟踪到复盘,需要稳定的完整的体系,但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缺乏制度性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是要么各部门分管一块,要么是产品部门或者销管部门承包培训,讲师也基本上是兼职的,这样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讲师队伍,培训工作自然很难有质的提升。
这种就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要么培训是荒芜的,要么就是赶集式的,因为没有规划,所有人会把培训当作一项临时的应急性的工作,这样授受双方都处理应付状态,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另外,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很难有准确的评估和体系优化,只会出现“业务不够,培训来凑”的局面,抑或把培训当成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抚慰。
二是重命令,轻赋能
相比寿险行业,产险多为员工制,故在企业管理上,更多的是行政命令,赋能思维缺乏。产险行业的产品种类多,技能要求高,员工个人的资源差异也较大,这对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人施策。
很多培训最后变成了行政摊派,就是每个机构或者业务员要做多少保费,这就把培训变成了“通知”。
销售员工是公司的宝矿,公司应该激发出员工内在的动力和潜能,实现员工的价值,完成公司的kpi,培训工作就应该履行这个职能;
三是重知识,轻意识
在ttt课程中(TrainingtheTrainertoTrain)中,老师会非常重视第一个板块即意识(why)的重要性,一场培训是否成功,这部分要占据一半以上的分值。
这部分内容一般称为“破冰”,需要有一定的培训技巧,但是大部分产险培训会忽略这部分,直接从产品知识入手,效果大打折扣,或者破冰阶段生搬硬套,说教性强,这部分很容易被产险业务员认定为“洗脑”,起到反作用。
以非车险转型的线下课件来看,意识部分应该包括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打破员工的畏难情绪,这需要讲师具备一些培训经验和共情能力,但是大部分的非车培训成为了宣教式的灌输。
很多业务员读者常跟我沟通一点——“客户不需要非车险,如何销售”,这说明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险业务对于风险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刚需”这个概念上,如果以此推断,是不是年金、增额终身寿和重疾就根本没有市场呢?这也充分说明产险行业的培训在意识部分是非常薄弱的。
成年人的培训是一场沟通和激发,只有解决了意识问题,才会有真实的培训需求,否则后面的内容安排形同虚设;
四是重产品,轻市场
还是以非车险培训为例,很多培训会只会对产品的条款和免责部分进行讲解,但是销售方面的培训缺乏,比如产品的销售场景在哪,客户为什么需要这类产品,客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细化市场在哪,业务员的获取业务通道有哪些等等。
即便是普及性的非车培训,也需要让销售员工理解非车险产品的大框架、各类产品的风险特点,以便让员工掌握非车产品常识,和非常重要的“业务边界”问题。
也就是说培训不只是要让学习掌握“what"的部分,更多的是要掌握”how"的部分。
五是重培训,轻实践
培训最终是为了销售服务的,场下功夫很重要。对于学员来讲,通过培训并且完成销售才是受训工作的结束。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好比游泳,岸上教学只是一个短暂的基本动作的掌握,水里摸索才是长期的过程,但是产险行业的培训往往止步于课堂,知识点和技能没办法强化成“肌肉记忆”,从而让培训效果变得昙花一现
……
企业要转型,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完善培训体系,激发业务员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对于行业来说,不断涌现的高素质的销售人才,可以拓宽业务边界,深化保险的保障功能。
有些恶意投诉,让财险业务员很抓狂
一入财险深似海,离职后我们还能干什么?
汽修厂状况频出,车险合作要谨慎
努力下沉吧,留给财险业务员的时间不多了!
停售几年的疫情险还在扣钱,同行看了直摇头
“人员只出不进”!财险行业真的不好混了
财险行业存在大量的“假派遣、真用工”情况
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你后悔了吗?
“报行合一”的执行偏差,是造成车险“投保难”的重要原因
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暴力”驱除车险业务员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