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网友投稿
  4. 正文

探讨 | 互联网思维缺位,金融保险舆情处置中的“软肋”!

  • 2022年01月01日
  • 09:45
  • 来源:
  • 作者:张忠宁

“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善创新体系和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能。


在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互联网生态中也隐藏着一定的舆情压力,舆情主体应对不当、应对不力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021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视频会议指出,当前,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问题相互勾连、互为策应,损害网民合法权益,扰乱网络舆论环境,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


作为舆情当事方,如何积极主动恰当地进行舆情处置也至为关键。


但愿,2022年金融保险舆情处置,更多地融入互联网思维。


□ 张忠宁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

互联网广泛应用,带给金融舆情处置的不但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的报道,更是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挑战。



具体而言,互联网对现代人和社会组织来说,“怎么看”远远难于“怎么办”。思维的短路,甚至成为金融舆情处置中最致命的“软肋”。




那么,哪些互联网思维需要人们熟悉掌握,并在舆情处置中自觉运用呢?





学会“网来网去”



互联网,是当代社会舆情发生的主阵地,也是策源地。




金融舆情的酝酿、苗头、发展、高潮和消退,都发生在互联网上,呈现互联网本色、性格和特质。网上来的,一定要在网上回应回去。这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原理和逻辑。




有些金融机构,面对互联网舆情,采取的是习惯性的、自己熟悉的线下处置办法,比如事件发生后领导(高层)批示,集体研究,开会讨论,调查取证,严肃处理,责任到人,完善制度,亡羊补牢……这样的解决方案是现实中的处理模式,但它不是互联网舆情应对的方式。




所以说,这样的处理结果,在现实中虽然严谨到位,但是如果没有体现到互联网上,结果就如同对牛弹琴、鸡吵鸭讲:


现实中雷声隆隆,互联网上却是无影无踪,或者只言片语;网民持续质疑、吐槽,现实里机构领导、当事人满肚子怨气,始终不明白事都查清了,人都处理了,错误都纠正了,怎么网上依然波涛汹涌,网民依旧不依不饶。


线上的问题必须要在线下解决,但线下的解决不等于线上自然消除。不少金融机构发生舆情之后,线下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反映在网上,常常就是寥寥几行字。



网来网去,强调的是互联网的事情,应当了解一点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




从传播上,最需要关注互联网三个传播效应:


平等发声效应。就是网上围绕一件事各说各的,就不会只有一种声音。双方或者多方发声,未必分出谁正确谁错误,至少可以使这个舆论场呈现胶着而失去一边倒,从而实现平衡。平衡的舆论场,无舆情。

平等角色效应。网上舆情双方或多方,角色越接近,单方承受的舆情压力越小。一个普通网民和一个金融机构的纷争,往往先天就失衡,网民同情向个体倾斜,甚至都没人认真研读纷争的内容。如果双方都是普通人或者都是金融机构,情况就不同了,双方在舆情事件中承压差不多。


议题设置效应。网民具有从众、从引领特点,主动设置议题,发挥大V、专家、媒体的引领作用,是实现舆情管理、舆论引导的逻辑起点。




了解互联网舆情传播特点,对于驾驭互联网传播十分重要。




首先,要积极发声,发出利我的声音、客观的观点,促使互联网舆论场进入胶着状态,推动舆情稳定和迅速下行。




其次,要善于设定角色发言发声,淡化机构和组织色彩,营造平等言语往来的局面。此角色可以是同事、邻里、直接上级、家乡人、新媒体作者等等。互联网身份的平等化,一般会促使舆情迅速降温。




第三,要主动设定议题,动用各种宣传资源发挥引领作用。




网来网去,凸显的是将互联网应对与线下解决有效结合的必要性。互联网舆情,不是互联网“虚拟”出来的,它一定是现实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有其根源和发端。所以,解决互联网问题,决不能离开现实中的处理。反过来,现实的处理要在互联网上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这就是“网去”,将现实中的解决态度、措施、成效,技巧性地介绍、展示给网民。所谓互联网挑战,就是这样一种转化。





能够“网思网想”



网民不是同事和下属,不具有组织性、纪律性;网民不是身边的哥们朋友,纯粹就事论人,不能要求评价的完整性、客观性 ;网民不是专家学者,大多是年轻的低学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者,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理性理智和专业。




所以,互联网网民要的往往是简单、直接、及时的回应,要的是不一定那么严谨、完善的答案。总的来说,态度比结论重要,表达比调查重要,反应比对错重要。金融舆情回应必须要简洁直接,从网民最关心的产品、服务、体验、安全入手,不要绕山绕水。




与现实思维不一样,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高度关注道义性话题。所谓道义性,大致包括涉及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机构使命和公序良俗等方面,对金融机构而言,时时刻刻要把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在舆论交锋中占领道义制高点。

主舆论焦点与次舆论焦点的相互转化。在任何一起舆情事件当中,主次舆论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态发展和话题挖掘,都有可能翻转。这种转化随机性、偶发性比较强,常常会令应对各方措手不及。值得注意的,近来一些所谓网红的精心策划、故意渲染、流量驱动和个别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成为舆论出现大反转的主要动因。


专业话题的偷梁换柱。理论上,专业话题不大容易生成舆情。但是也不尽然,庞大的自媒体写作群体,使得专业话题也会成为舆论热点。手法之一是偷梁换柱,即用网民比较熟悉的概念认知,曲解、模糊、篡改、肢解专业的概念、表述和现象。手法之二是专业问题社会化,把一个专业事件“提炼”成社会话题。


信息消费仍然是互联网最大的传播动力。对互联网而言,每天都必须有新鲜事,供网民信息消费。没有新鲜事那就挖地三尺。这就是每天都有各种热搜、热点的原因。普通网民需要关注热点,自媒体作者需要流量,门户网站需要点击率和阅读量。有需要,就有供给。




洞察“网思网想”,解决的是舆情处置的判断问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了解网民怎么想,只会按照自己怎么想去做,就会错位。上述网民网络的思想特点,是预判舆情、定性舆情、应对舆情的出发点。任何一起舆情事件,都要准确判断网民关心什么,舆情发展的基本脉络走势如何,往上走还是在进入平台期,还会不会有新的爆发点,应对处置措施、应对言论的网络传播效果咋样,所有这一切就是“网思网想”。





用好“网言网语”



互联网语言,完全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语言组织规则。表现在词语组成大大区别于现实生活,各种搭配、掺杂、组合常常出于流行、谐音和突发奇想,规律性、规则性很差,望文生义的办法基本行不通。




比如口语化,表达比较随意,不少网络语言也频繁运用倒装、省略等形式,只要清楚表达意义,不讲求规范规则;使用便捷,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根据便捷原则创造出许多网络缩略语 ;键盘特征,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新鲜热辣、调侃幽默的风格特征,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人们在网上交际时 , 心态平衡而放松,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判然有别。




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 , 网络语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为网民心神领会、约定俗成的身份识别代码,发挥着特有的信息、情感沟通优势。




用好“网言网语”,是与广大网民的一种拉近距离的融合。对金融机构而言,网络信息的发布,当然需要字斟句酌,需要文字的严谨和严密。同时也需要“网言网语”,尤其是在展示形象、表达感情、舆论引导的时候、场合、平台,“网言网语”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一般情况下,官网的信息发布需要“官言官语”、“法言法语”。但是在评论员跟帖、微信发言、短视频表达、自媒体引导方面,可以大量使用网言网语、快言快语,甚至巧言巧语、俏言俏语;可以使用虚拟人物,讲网民听得懂、愿意听、听得美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在日常宣传、正面宣传中,各种网络语言用得很不错。但是遇到舆情处置,马上板起脸,再也不见那些生动、感性、俏皮的“网言网语”。主要原因是怕领导责怪不敢用。网络上也是生冷语言“三春寒”, 舆情处理还是要尊重网络规律,积极进行一些尝试。





尽力“网模网样”



事实证明,发布平台、传播形式的丰富与否,往往代表着金融机构熟悉网络传播水平、能力的高低,也是检验互联网舆情处置的一个方面。




当前各种互联网传播平台,为金融机构处置舆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比如,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等等,如何做到“网模网样”,用足用好用巧上述工具,不可轻视忽视。




一是要统筹各种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使用,根据发布信息、传播预期,精准使用相应的工具,做到庄谐并用、张弛搭配。




二是要降低身段,放下大机构和“金”字招牌,以普通网民的形象与网民交流互动。一般来说,凡属于涉众类的回应,尽量以发言人、微信、抖音等大众化、社交化形式表达。




三是保持一定的容忍度,经得住网民的戏谑、调侃、讽刺、挖苦,在网络世界,关注的表现未必只是“点赞”。




金融机构走好网上路线,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绝不可固步自封,更不能自我欣赏卡拉OK,要适应互联网生存法则。

阅读排行榜

  1. 1

    全员营销,做?还是不做?

  2. 2

    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保险业应对挑战

  3. 3

    优化保险客户投诉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忠诚度

  4. 4

    保险销售人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业务

  5. 5

    被习惯丢掉的“知情权”

  6. 6

    核保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7. 7

    非车险核保人的工作方法论

  8. 8

    汽车品牌&保险:国内整车厂“做保险”18年

  9. 9

    小议建工意外险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10. 10

    浅谈高速公路运营期的财产损失风险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

  10. 10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