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8年中,除了保险行业同仁关注车的保险,还有汽车行业一群人,也在另一个角度关注、从事着相关的工作。本文从管保险、做保险、“卖保险”三个阶段,试图梳理、回顾汽车品牌与保险的缘起和互动。对于汽车行业更喜欢提及的“品牌保险”,也尝试呼应性讨论。
前导:汽车与保险的缘起
汽车销售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保险的。我国的汽车销售模式,先后经历了计划联营(1996年以前)、4S店模式(1999年至今)和直销模式(以2013年特斯拉首批体验的交付中心开业为代表)几个阶段。整车品牌厂商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车险,很难有公开资料可考了。我们找到了如下几点信息,试图勾勒汽车和车险间可能的缘起。
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汽车保险随之恢复。
1983年11月,我国将汽车保险更名为机动车辆保险,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1984年,国务院从政策上第一次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随后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
1987 年,汽车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轿车进入家庭”正式成为一项国策。
2002年,天津夏利开启了中国汽车史上“降价”的先河。虽然夏利后来被无情的淹没在了市场的竞争中。但以降价被铭记的那个年份中,中国汽车首次产销量均突破300万辆,轿车产销量均突破100万辆,家庭轿车拥有率大幅攀升。因此,2002年,也又被称之为引发中国车市进入私车普及的元年。
私车普及不仅开启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神话,也给车险带来了巨大红利。
1999年3月26日,广州白云区黄石东路448号,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第一特约销售服务店开业,首开“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因此被业界认为是国内首家汽车4S店。它将原本独立的汽车销售和维修服务功能整合起来,汽车销售服务成为了厂商主导、各地投资人经营的业务模式。随之,为客户提供信贷、保险、二手车评估等等关联服务也逐步被纳入汽车销售服务的视野。
2005年4月1日,《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令2005年第10号)正式实施。从此,4S模式所代表的品牌授权、经销商销售售后服务一体的模式成为“正统”,厂商主导下“品牌标准化”服务有了行政背书。
4s模式的引入,为车主提供一站式销售和售后服务成为了“样板”。
2000年9月5号,原保监会发布《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 》( 保监发〔2000〕144号 ),其中规定:有同经营主业直接相关的一定规模的保险代理业务来源具备申请保险兼业代理的资格。汽车销售或维修机构兼业保险代理主体有了合法的存在。
保险兼业代理制度的推出,使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具备了参与保险业务的资格。
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提出建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2006年3月21日国务院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从此被交强险代替,条例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
交强险制度的落地,让车险成为了汽车消费的“标配”。
当车险成为汽车销售的“刚需”,汽车销售服务场景中的卖保险和事故车出险维修也就被纳入到整车厂对于经销商标准化要求的视野。4S店作为兼业代理卖车险,作为维修服务商提供事故车维修,车险成为一个业务链,整车厂在对其授权销售服务商进行“标准化”管理时,也自然被关注到了!
第一阶段
管保险:汽车销售服务
体系下的“品牌保险”
整车品牌4S模式普及和管理体系最完善的是日系品牌,最早对经销商保险业务进行管理的也是它们。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风日产,2005年5月在其组织架构上专门成立了“水平业务开发部-汽车保险业务科”。
2006年8月30日,东风日产推出了“保险管家360”,旨在专营店内实施的品牌化、标准化的保险服务体系。项目涵盖了投保方案设计、24小时出险热线、查勘定损协助、事故车维修、紧急救援以代索赔等全流程的一站式保险服务。虽然,NIBS并没有自称为“品牌保险”,但无疑,它是业内首创将保险服务纳入到经销商管理和品牌管理范畴的第一个。汽车品牌和非主营业务的保险,有了第一次正式的连接。
2008年,一汽丰田推出了“一汽丰田AAA保险”车企品牌保险服务,所谓“AAA”指的是“安全、安心、爱用” 的“三A”理念。
2010年,国内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海大众汽车,陆续与车险头部7家保司完成“总对总“签约,合作范围涵盖了专属车险、保险营销与承保数据、理赔政策与配件折扣、非车险产品、查勘车采购等各大领域。
2012年12月,长城汽车分别与三家保险行业巨头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保险服务、保险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长城汽车专属保险品牌。2013年,神龙汽车推出的“龙信”车保及“诚狮”车保。由整车厂作为“总”,经销商作为“分”,与国内领先的保险公司建立汽车保险业务合作,旨在为用户提供专属保险产品,打造强强联保的汽车保险服务。
当然这个阶段的总对总,更多还是体现为形式上的连接,各式各样的总对总、分对分签约仪式成为了最明显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品牌保险”做什么呢?简单说就是通过经销商为车主提供品牌化的一站式专业保险服务,从而对于保险销售和理赔等项目制订了明确的规范标准。“总对总”、“专属保险”、“保险标准”成为了整车厂品牌车险业务中的“专有名词”。
“品牌保险”在这一时期更多的是整车品牌对于经销商业务的“标准化管理”,比如硬件环境、人员配置与职责、业务流程与KPI、外部保司合作规范等等。下面为不同时期、不同品牌所推出的“保险业务手册”。
整车品牌“管保险”,并且是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因此可以理解成为品牌保险服务。一方面将保险业务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引导,另外一方面“总对总”合作的视角下,对于头部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带来了“引导”和“合作壁垒”。
第二阶段
做保险:汽车增值业务
视角的“品牌保险”
如果说,上面一个阶段中“品牌保险”理解为汽车品牌告诉经销商如何开展保险业务,更多体现为应知应会的“贯标”,是有其时空背景的:汽车增长红利期曾经无论卖车和修车都是赚钱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经销商进入到汽车市场,鱼龙混杂的行业需要被体系化、标准化的引导和规范。然而,随着汽车和保险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自然增长的红利不会一直都在,客户也不会一直在增长。
2007年7月31日,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开发的国内首个专用于电话销售(简称“电销”)的车险产品,经报备中国保监会批准后正式在全国范围上市销售,随后各家公司也陆续推出了专用电销产品。电销产品的特点是比常规车险保费低15%。
2011年,途虎成立,过去夫妻老婆店模式的“社会修理厂”走入正规化连锁业务模式。无论是买保险还是修车,都有了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客户买保险、出险维修也不是必须在4S店内。
标准化可以更好适应增长的需要,但无法给业务本身带来增长。
车险电销渠道的出现,使得保险公司有了更低成本获得车险业务的机会。有了更多保有客户的保险公司,客户出险维修的服务机会自然水涨船高。这个时候,商业嗅觉敏锐的保司发现了机会:既然汽车经销商需要事故车线索,我可以推送给他啊!当然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你想要更多的事故车线索,那你得给我更多的车险保费。于是中国车险的两大关联角色中间有了另外一个专有名词:保费换送修。
有了新渠道、有了新游戏规则,还有个变量别忘了就是车险产品本身。2003年,全国统一车险条款局面被打破,进入公司自主制定阶段。这增强了市场活力,但也带来了过分强调价格竞争、部分条款混乱的问题。
2007年4月,《机动车商业保险行业基本条款》启用;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机动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并在2015年、2020年先后更新为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综合商业保险示范条款(2014版)和(2020版),与之配套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改革、监管。
不可否认,历次改革对于消费者往往是更多惠顾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车险改革的主体导向明显是保险行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跟汽车行业做保险的诉求是没有互动的。仅从汽车行业来看,就是各家保司的车险产品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同质。微观经济学有个基本原理,产品越趋于同质和完全竞争时,市场越趋向于寡头竞争和马太效应。于是车险市场也就有了“老三家”的说法。保费换送修,当然只有头部保司才有更多的送修可以用保费换得到。于是,汽车经销商的保费份额也就越集中。
新车增长空间受限,那就续保来凑。有了保费跟保司博弈送修……保险业务不再仅仅是标准化的对象,保险事故车连在一起成为了收益的来源。整车品牌视角的保险业务进一步演变为了“保险事故车业务”。
当卖车修车业务利润变薄、客户流失加大、送修靠保费换的博弈形成、头部保司话语权更强……这个阶段的车企品牌,关于保险能做哪些事情呢?
简单地说:从服务“贯标”逐步过渡到业务“提能增效”。
1)卖车送保险与保险权益品牌促销
保险是客户的“刚需”。与其他权益相比较,保险作为促销权益要比直接降价来的更委婉,刚需权益又可以避免赠送手机之类的部分客户缺乏吸引力,保险作为售后粘性产品又可以带来潜在的事故车返厂维修可能……
买车送保险也就逐步成为更多品牌的促销选项。
2)品牌保险从品牌标准
转移到了具体车型和内容
如果说品牌标准化保险服务是日系品牌带给国内市场的话,那么德系品牌的品牌保险就是另外的一种思路了。
在这种思路下,合作保险公司特定险种套餐+专属权益+可选的服务/产品选项给客户带来了新的可选方案。
品牌保险不再是针对B端的服务标准和流程要求,更是聚焦到了客户感知更直接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整车品牌除了给予保险补贴,还投入一定预算或资源,差异化了品牌保险的内容。
切换到保司视角,之所以更喜欢聚焦到车型的“品牌保险”,是因为可以距离保费更近,车险通过总对总有了营销活动的“入场券”,同时具体到车型的品牌保险有了车企品牌的背书,也是“非车险”一试身手的绝佳营销场景。
3)整车品牌主导的
经销商保险能力提升
标准和流程解决不了业务本身的提升。于是整车厂们想起来提升经销商保险业务能力问题。比如下面的这样一个测算,就是作为品牌方在跟经销商们说:保险业务做好了,收益多多,你们得重视并且好好做啊!
当然不光有口号,还有各式各样的提升动作,比如人员认证、比如培训辅导、比如各种续保日为主题的活动……
4)更多连接的“总对总”
专属品牌保险合作
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开始有了保险促销的考虑,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参与其中无疑就有了在该品牌渠道内开展业务的入场券和壁垒。于是,这个阶段的总对总不再是仅限于双方“君子协定”了,也不再拘泥于各种签约仪式,而是逐渐开始谈产品、谈理赔方案、谈系统对接、甚至是非车险产品也逐渐进入到汽车品牌和保险公司的“总对总”协议中去了。
比如下面的这样一份协议内容出现了延长保修、gap、车辆保值等词汇,你猜猜这份“总对总”协议出现在哪一年?
我告诉你吧,答案是13年前的2010年,我第一次看到也很惊讶。
2015年,上汽集团旗下的保险销售公司作为牵头主体,开启了与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核心系统逐家对接、直连的先河。后来,2018年吉利汽车、2019年长城汽车分别利用旗下保险中介主体进行了仿效。
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明确提出自实施后的一年整改期内,若不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不得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为配合监管要求,银保监会体系下的两家公司(中银保信和上海保交所)积极打造了统一的中介管理平台,实现与保司的系统连接并完善了保单及业务数据同步接口服务。方便科技公司或保险中介完成信息化监管部署,也间接帮助整车品牌厂商实现了与保险公司系统的对接。如今,与保险承保、理赔系统对接,实现车险、非车险业务全流程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汽车品牌与保司“品牌保险”标配的需求了。
对于整车品牌来讲,车险报价、出单、承保、报案、定损、维修、理赔……保险一站式服务的拼图逐渐完整了。
5)涉车的非车险逐步走入车企的视野
涉车的非车保险产品在汽车行业出现远比我想象的更早了。根据目前可查的资料,早在2004年,上汽大众的前身上海大众汽车就在经销商体系里导入汽车延保产品了。
如此具有年代感的网页界面,估计当初的尝鲜者们后来不会想到延保产品在国内不仅整车厂逐渐脱离了保司的依赖,时至今日,“原厂延保”仍然是普及度最高的非车保险概念。再后来,大批第三方公司更是将延保产品做成了“收割”客户的产品,那也是看到“原厂延保”利润空间巨大,有利可图的故事了。
针对卖车、修车、换车、用车、分期还款、随车物品等场景,保险公司引入了各式各样的涉车非车险产品方案,也陆续走入到车企品牌的视野和引导经销商的ppt文件中。这里举几个例子,作为分享:
2012年,东风日产就进行过相关的创新尝试,和保险公司合作为搭载CARWINGS安防功能的车辆推出“盗抢无忧服务保障”。
2013年,保险公司推出了维修代步车责任保险。不同于传统责任险的侵权责任,而是保障合同责任,并填补国内代步车责任上的空白。估计当初开发这款产品的人很难预料到,若干年后,维修代步不仅延伸出了“出险代步车”服务,更是被各大汽车厂商品牌推出“出险无忧”、“维修补贴”、“随心所易”的底层保险逻辑了。
2015年,宝马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BMW车钥匙保险产品。BMW在相关新闻中称其为中国市场上第一家且唯一一家向车主提供“车钥匙丢失”保险服务的汽车品牌。
2015年,广汽汇理在其汽车金融场景推出“差额保全”增值服务,这是有记录可查的gap险在国内的最早在汽车金融行业的应用。
2015年,途虎携手众安保险推出中国首家轮胎保障服务。后来这一保障权益也陆续被很多整车品牌效仿。
2016年,东风日产保险管家升级为2.0时出台全损置换方案:符合全损条件的认证保险事故车辆到店,保险管家提供全损换新服务,直接置换新车,简化了流程,提高了补贴额度。这就是后来被各大“新势力”纷纷称赞为创新业务的“GAP”险。
2017年,上汽大众品牌正式在官方宣传中提及“保险增值包”概念,给予客户续保礼遇、新车重置补偿、钥匙保障等车险和非车险权益。
2018年,一家现已不常被市场提起的新能源车企,推出业内首创的 “云度·回购π计划”,三年六万公里内以50%购买价格回购客户车辆。作为国内首家敢于推出“回购”保值计划的新能源车企,旨在通过“回购π计划”解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后续的保值顾虑。
2019年,东风雪铁龙业内首家喊出了“7天可退换车”的承诺,具体内容是在购车7天内,因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或其主要零件的,可以在购车网点退换车。虽然这次无法确定是否有保险公司参与,但是在2年后天猫上线汽车60天退换保障服务,奇瑞成为首个加入车企,签约仪式上明确出现了某保险公司的身影。
2020年,蔚来上线电池租用方案(BaaS),选择电池租用服务的用户,仅需按月支付电池租用服务费即可,无需在购车时一次性买断动力电池包。客户车辆的电池部分也不包含在车险的车损险保额内,而是需要客户购买服务无忧套餐或者需额外支付80元/月的电池保障费用。这里的电池保障费用,相当于蔚来收取了客户的“电池保障保费”然后投保给合作保险公司了。这一点蔚来在其官网上也阐释的非常清楚:如选择服务无忧,服务无忧覆盖。如用户不选择服务无忧,则每月需支付电池保障费用,电池资产公司购买保险覆盖。
2021年,东风小康首创以新换新服务包(2021版),让用户换新车、不花钱。用户在购买新车一年内,因意外事故(非全责)造成车损在新车购置价的30%-80%的,免费更换一辆同款、同配置新车且包含购置税!
……
现如今,在汽车品牌厂商的官方网站里,看到诸如上图中的涉车非车险服务包供应商招募信息,已经不再鲜见了!
第三阶段
“卖保险” :车险与服务包
产品中的品牌保险
一般认为,谁卖产品谁就是销售主体。但是保险产品,因为有了监管要求,就有了不同的存在。
我国保险相关监管法规首先将保险业务主体区分为了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中介(比如前面提到的兼业代理就是一种,此外还有专业代理、经纪公司、公估公司)。
对于车企来讲,它可以作为投保人,将自身存在的风险向保险公司转嫁。这种风险除了自身财产损失以外,还可以是该品牌(或其授权经销商体系)面向客户销售或服务中的各种责任(比如产品责任、物流责任、置换责任、维修责任甚至是软件责任等)。比如最常见的汽车延长保修责任。
汽车品牌推出的保险补贴或者延保保障产品,也可以视为其变相“卖保险”。所以你注意到了,我们特意加了引号。这种场景下,车企作为投保人,是不需要任何保险监管所要求的牌照的。
如果车企还要想获取保险产品销售本身的收益,那就需要持有或者借助保险中介牌照了。这里有两个原因:
1) 只有保险中介牌照,才有资格与保险公司公对公结算保险“手续费”;
2) 只有保险中介资质,才有可能合规从事互联网销售保险。2017年7月,保监会发布《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就是著名的174号文。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网络平台提供网页链接服务,但不得委托或允许不具备保险中介合法资格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在其网页上开展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业务推介、资金支付等保险销售活动。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保险销售管理办法》(银保监会2020年第13号令) 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机构开展,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所称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含相互保险组织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包括保险代理人(不含个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这个视角看,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车企不分新旧势力纷纷入局保险中介牌照了。如果没有牌照怎么办?你可以找一家持牌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合作”。比如下图中,你可以看到三个信息:1)车险报价;2)驾意险;3)**保险经纪
如此,车企就可以成为保险销售主体,直接“卖保险”了!
当然,汽车品牌方并不甘心单纯给保险公司打工,于是“卖保险”有了演化版本,车企品牌作为主导方,推出包含车险或者非车险在内的“无忧服务包”,客户购买了“无忧服务包”之后,就等于购买了可能包含其中的车险或者非车险产品。
现在汽车销售模式里无论合资还是自主品牌,无论是传统厂商还是造车”新势力“,没有服务包,似乎都不好意思卖车了。当然,在各式各样服务包、增值包、无忧包的画面中,我们也总是可以看到“品牌保险”的字眼。
车企“卖保险”,车企的品牌成为了摆在客户面前的号召力,至于保司的品牌嘛,你可能会关心某某面包用的是什么品牌的面粉,但是它告诉你有一天换了另外一个品牌供应商,你就因此而拉黑这个品牌的面包吗?这一模式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18年,蔚来在ES8上市时推出的“服务无忧”套餐(后拆分为保险无忧和服务无忧)在这一模式下,你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 蔚来作为客户唯一服务触点,保险公司扮演供应商角色。为车辆提供全方位“无忧”的是蔚来,用户直接付费给蔚来,保险公司是产品供应商之一;
● 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主体存在感不明确:在用户购买产品时,销售主体为蔚来,对外宣传物料不会提及承保保司,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客户不提及,销售顾问也不会主动告诉客户。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仅在投保须知和服务协议里有告知。
● 合并支付,客户购买的是“包”:客户通过蔚来收款码支付,一并支付服务包和保险费用。
● 蔚来负责联系客户续保。蔚来工作人员在服务包到期1个半月前,会进行费用明细清算及第二年保费体系制定,在APP上推送给客户。承保保司不会在保险快到期之前电话轰炸催消费者(其他保司可能就难免了)。
“卖保险”阶段的品牌保险,有直接“售卖”保险给客户的方案,但更多还是将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作为“生产资料”选项,为客户提供的是品牌化的预付费“包”了。
关于整车品牌,关于保险,关于车企做保险三个阶段大体梳理完了。从2006年开始,车企做保险很快就要20年了。关于“品牌保险”如何定义,至今也并没有标准答案,本文提出的关于品牌保险的分析,梳理如下供你参考:
管保险:这一阶段和核心是将保险业务纳入到了4S模式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根据品牌要求进行标准化指引和认证,这阶段的品牌保险认证可以被理解为是branded insurance,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东风日产保险管家。
做保险:这一阶段无论是新车保险促销还是保险渗透要求,无论是续保能力提升还是保险事故车的闭环,无论是开发非车险产品(比如和保司合作的延保)还是系统数据对接,整车品牌都在做一件事:引导渠道伙伴做好保险业务,因此可以被理解为是品牌主导的保险业务,我把它叫做branding insurance,这阶段可谓百花齐放,销量规模影响,投入绝对资源最大的可谓是上海大众汽车(现在叫上汽大众)了。
“卖保险”:当车企亲自下场,推出车主客户可以直接付费购买的保险产品或服务包的时候,保险公司就成为其权益内容的供应商角色了,这时候保险公司的品牌被掩盖在汽车品牌的背后。如上所说,客户购买的是蔚来的“保险无忧”,至于每个权益内容的供应商是谁,还是决定因素吗?这种情况下的品牌保险实现了当初“管保险”阶段的最终诉求,品牌是汽车的品牌而不再是保险公司的品牌,汽车人终于可以大声的将品牌保险称之为brand insurance了,代表性案例也就无争议的就是蔚来了。
后记
1)车企以不同视角关注品牌保险,没有标准的答案也请别着急下结论。保险不是汽车行业的主营业务,但车企对于保险、具体到对品牌保险一直保持关注和投入。下面的四则招聘需求,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品还是业务、无论是总部还是区域,对于汽车品牌主导的保险业务,都在给予着不同程度的组织和人员需求解读。
当然,就在我们都停留在产品、项目或者区域运营的时候,那个收购了易安保险的比亚迪,已经可以看到招聘“保险精算”等专业人士的需求了。
未来的汽车品牌保险会是什么样?别着急下结论。
2)品牌保险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特斯拉、牌照和UBI,但小心被“带节奏”。很多解读的观点里不是直营、没有非车险、不谈UBI就不配叫品牌保险了。在我看来这样的解读要么是对于特斯拉及其UBI模式有着执迷与偏爱,要么就是带着一定的业务导向试图引导整车品牌按其预定的逻辑销售某类产品或者上马某类项目。
丝毫不否认,特斯拉作为汽车行业的“野蛮人”也用"Insure MyTesla"带给了汽车和保险两个行业新的认知和实践,它走在了一条不断正向反馈的路上;丝毫不否认,车险市场的“卷”,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涉车的保险场景和数据中可能有哪些新的机会和商业化的故事。不过认为只有特斯拉代表未来的“品牌保险”显然是偏颇的。就连马斯克自己都不断修正自身对于保险业务的看法。与之前马斯克对于特斯拉保险的雄心勃勃的愿景相比,他最新的表述显然更加谨慎和务实,认为特斯拉保险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消费者降低用车成本。
当国内“专业人士”们纷纷将特斯拉在国外的UBI作为“大旗”招摇的时候,特斯拉自己将做保险的目的重新做了描述:
✓ 迫使传统保险公司压低特斯拉车辆的保险费率;
✓ 使得特斯拉介入车辆事故处理和维修,帮助特斯拉从设计和制造方面持续改进车辆的安全性和维修性,从而降低车主的整体用车成本。
关于UBI,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无法给出专业的解读。不过我有三个问题,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一起思考或探讨:
● UBI的车险就等同于车险吗?甚至等同于给客户更便宜的车险吗?
● 一般认为UBI的核心是数据-建模-评分-奖惩,对于车企来说,评分不好的车主保司可以不要,难道你就不卖车或者让他修车更贵吗?
● 对于保司特别是头部规模优势的保司来说,保费降低和降损控赔相比较,哪个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提醒一下:谈品牌保险张口非车险、闭口UBI的,十有八九是在忽悠你做他生意。
3)无论品牌保险如何被解读,都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客户买品牌保险与否,和去保险公司直接购买相比较,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据再完善、产品再丰富、科技再高端,如果客户说没啥区别,或者是还不如去保司买更简单,那么谁的品牌、什么保险、所谓品牌保险“自嗨”一下就好了!
反之,如果客户接受,愿意买单、续费、分享,那么是不是叫“品牌保险”、是不是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参与,又有那么重要吗?
比如,我一再提到的苹果的Apple Care+、京东plus会员或者是途虎的黑卡,只要客户愿意预付费,享权体验好,下次能续费,这就是最好的“品牌保险”。
这时候的“品牌保险”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客户心理上,你的品牌是保险的,愿意预付费给你!
这其中,我们可以自己得出的一个观点:车企品牌不缺保险产品和供应商、不缺保险牌照和人才、品牌保险的路上更缺的是“保险思维”和基于概率的服务保险化游戏规则。
真正的品牌保险,是让客户觉得你的品牌本身就是保险的!!!保司、第三方公司、数据、牌照、产品等等都是品牌保险的工具和载体罢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学识疏浅,欢迎拍砖!
全员营销,做?还是不做?
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保险业应对挑战
优化保险客户投诉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忠诚度
保险销售人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业务
被习惯丢掉的“知情权”
核保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非车险核保人的工作方法论
汽车品牌&保险:国内整车厂“做保险”18年
小议建工意外险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浅谈高速公路运营期的财产损失风险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比亚迪后又一科技巨头拿下财险牌照:车险市场群狼已至,真正的颠覆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