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折扣系数
  4. 正文

车险综合改革尘埃落定,五大市场悬念待揭晓(上)

  • 2021年11月18日
  • 17:45
  • 来源:
  • 作者:石川

车险综合改革如车险历史长江里的三峡,之前道狭水急,波涛汹涌,险峻异常,此后江阔水深,速度平缓,暗藏玄机。




综合改革亦是车险市场的“成年礼”,综合改革前的车险市场,犹如莽撞少年,血脉贲张,嗜赌成性,大起大落,颇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气概,但终究会成长到理性的年纪,更内敛,更负责任,更有持续性。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无论何种情绪,车险综合改革已成为历史事件一去不返。改革一年有余,市场变化已现端倪。在讴歌之余,我们认为还有几大悬念待揭晓。




悬念一:车险市场会走向事实上的完全垄断吗






很多人在抱怨车险市场乱的时候,常会说车险主体太多了,车险市场如果只有一家就好多了。他们可能忘记了我们只有一家车险主体的历史,那时一辆普通家轿的保费要一万元左右,而那时的房价只有一二千元甚至更低。




是市场放开准入,主体增多,市场活跃度增加,极大推动了车险的发展,车主实际支出在下降,赔付周期下降,增值服务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显著提升。特别是风格迥异的行业双雄,在竞争中共同进步,引领行业发展,这些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最近有媒体评价综改后的市场,认为市场出现复苏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雄的“和解”,这对于稳定短期市场的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往车险市场是否会逐渐走向事实上的完全垄断阶段,是一个悬念。




根据经济学理论,目前的车险市场已进入寡头垄断市场(注:寡头垄断市场是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二者折衷,这种市场结构往往并非某个政府的设计,相反恰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在不同的行业得到印证,如美国汽车业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投资银行业的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




这个市场阶段的微妙在于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产业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大学的 Harold Demsetz指出,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优秀企业的良好绩效是因为效率而不是因为市场垄断造成的:也就是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其实是非常有效率的。




但同样需要防止寡头间形成价格同盟,避免对市场经济的伤害,对中小主体空间的挤压,和对消费者的巧取豪夺。寡头间保持良性竞争,特别是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竞争,才是行业幸事。




如何避免行业重蹈覆辙进入价格战,又避免市场份额占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主体间价格同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涉及到行业深层次的改革,需要漫长的过程。




悬念二:车险的社会保障功能会越来越弱吗






网约车车主徐先生很头疼,因为他的车子是挂靠在单位的,前两年有几次出险记录,又是纯电动车,这几个点都是目前某地车险市场的大忌,而他三个风险点全占了,毫无疑问他的车子的商业险被拒保了,但是他车还有贷款的,一定要有商业车险,但目前还只能处于脱保状态。




经常见诸报端的被拒保的还有出租车、营业货车、高端过户车、自卸车、多次出险车等等,保险公司也因此被推上了道德审判庭——“挑肥拣瘦”。




这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矛盾,行业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求主体公司提高风控水平,承担社会责任,很多地方行业也发文要求“应保尽保”,但收效甚微。




车险成本结构的变化,挤压了传统劣质业务的空间。




以往这些业务基本是由大公司兜底,但是车险改革之后,大公司越来越“精致”了,也就是他们的盈利要求更高了。特别在限速的背景下,大家都希望做到传统上优质的业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情况是一个客户科普的机会,但是长期以往,就会偏离保险的本旨,车险的市场会越来越小,车险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车险行业越来越边缘。




坊间有人建议单列该类业务的增速考核,或者打开自主定价的天花板,也就是自主定价系数突破1.35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显然这些是治标不治本的。




要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比如区域交强险保费的差异化、比如行业数据的共享、比如行业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比如科技手段的运用等等。




悬念三:小公司会退出车险舞台吗






很多小公司在车险综合改革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大致是这样的:




在综合改革开始之前,低估车险综合改革的影响,准备极为不充分,甚至以为只是以往的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延续;




改革开始之初,开始认为本次改革考验的是车险定价能力,但慢慢发现产销不对路,也就是意识到是考验销售能力的问题;




时间再持续,开始认识到解决销售端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同样的业务放在不同的公司综合成本率迥异,因为这还要涉及到理赔成本和运营成本的问题(以往也有这个问题,但是赔付成本的提高,这个问题更突出);




然后,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跑了几个月数据发现,目前的市场业务很多都是被大公司筛选过的业务,传统好的业务大公司决心很大,大公司不要的业务自己没有经验;




然后停一段时间业务,再调整定价模型,需要决策的时候机构看省公司,省公司看总公司,总公司管理层看股东




……




目前造成的结果就是规模上大公司基本与市场持平,小公司落后于市场,但经营结果差异更大,据对某地区的九月实际的车险综合成本率的摸底,大公司最低只有91.8%,中型公司在101%至110%之间,小型公司基本要110%甚至更高。




䓍蛇灰线,伏脉千里,也许很多小公司的车险定位偏差从创立初期就开始了。




很多小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是大公司的克隆品,从公司体制来看,它们是规模小一点的大公司,从人员建制,从机构布局,从业务选择都无大的区别。尽管差异化和向非车转型的提法已经很多年了,前期也经历了二到三次的“温水煮青蛙”似的费改的警告,但仍然没有促进他们转型的决心。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很励志,但战争总需要士兵的角色,大家都希望通过车险做大做强,是不现实的。




真正的“将军”,也就是大公司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这场车险综合改革的竞争中,他们在销售体系、定价能力、客户运营经验等方面都碾压了小公司,有人甚至用了“杀戮”这个残酷的词。悲观者认为最近两年会有大量的小主体会离开车险行业,并掀起关闭机构的高潮。




但是危中带机,互联网的时代红利、庞大的市场机会、车险产品的差异化预期和客户消费的个性化等等,小公司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但可能目前混沌状态下,讨论小公司车险怎么发展是多余的。




网上有个笑话,说机关大楼里的保安有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




车险综合改革就是现在车险市场大门的保安,他要问的是:“你做车险的资源是什么?”“你做车险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定位你的车险市场的?”




也许回答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再回答怎么发展可能会更好些吧!




——未完待续——

阅读排行榜

  1. 1

    有些恶意投诉,让财险业务员很抓狂

  2. 2

    一入财险深似海,离职后我们还能干什么?

  3. 3

    汽修厂状况频出,车险合作要谨慎

  4. 4

    努力下沉吧,留给财险业务员的时间不多了!

  5. 5

    停售几年的疫情险还在扣钱,同行看了直摇头

  6. 6

    “人员只出不进”!财险行业真的不好混了

  7. 7

    财险行业存在大量的“假派遣、真用工”情况

  8. 8

    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你后悔了吗?

  9. 9

    “报行合一”的执行偏差,是造成车险“投保难”的重要原因

  10. 10

    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暴力”驱除车险业务员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10. 10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