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再说”真的到了要说说的时候了。
“公司太垃圾了,年后看看“、”有个公司在谈着,年后再说”、“反正就看这次年终奖吧,如果不好的话年后可能要动动”……
这些都是年前很多人挂嘴边的话,可能是一时的义愤之词,可能是拖延症的症状,但无论如何,都需要面对一个现实。
那就是,在产险行业,已经不太可能靠跳槽来实现阶级跃升了。
相反,现实中的很多案例是很多产险老炮都在找之前的关系照顾一个职位安顿“余生”,待遇和职级都没有进步甚至是降级,有些看起来进步的,也只是给个安慰性的“总”“总监”的头衔而已。
大家都明白了,行业在收缩。
别看整个行业保费在增长,但是以车险来说,新能源车的销量在新车市场占比已经40%左右了,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这些增量根本没有意义,因为自己公司承保不欢迎这类业务。
再细了说,过户车、中高端车、年轻车主……也不是友好的业务。
更不用说营业货车和网约车之类的业务了。最近听说有一家以营业车为主的特色型小公司的省公司(私家车业务占比不足1%)也开始调头去做非营业客车了。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整个市场体量是在减少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影响——机构数量在减少,机构数量少表示领导职级就少了。
还有,新设公司越来越少,这表示之前跳一跳就晋升的台阶被撤了。据了解,有些省份已经几年没有开过新的产险省级分支了。
一方面鼓励差异化竞争,让大家不要都挤在红海市场,另一方面,大家都在缩减战线,本能地向赔付安全区域集中,形成了目前的私家车保险市场的踩踏现象。
回到业务员的择业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跳槽空间在哪里?
创新?没有空间给你施展机会,目前在部分地区,车险行业竞争脱离了市场竞争的轨道,变成了行业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行业资源,经营压力就不大,没有掌握行业资源,请你去也无事无补。
传统?如果你是做渠道的,不好意思,主体公司不欢迎,现在谁还不认识几个代理公司呀,现在是代理公司来求着要政策,你的价值何在?
如果你是带团队的,你确定队伍都能带去吗?队伍去了你确定业务都能带去吗?团队能带去你确定公司政策一定让团队满意吗?
嘘……不要再说你有很多的市场管理经验和两核或者财务经验了,现在就是看有没有业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伯乐也有业绩考核呀。
最近读者反馈的跳槽经历挺多,有些也挺尴尬:
有些人年末谈好的,一季度一结束就不对了,因为对方就是为了开门红冲一把才增的员。
有些人谈得都快要入职了,不料谈的领导换了,这事就黄了,因为行业的有点判断都是非常个人色彩的。
有些人谈了,也去了,后来发现大家聊得不是一回事,很多东西都没兑现,那有可能对方是“先下手为强”的策略。
有些人跳槽成为了家常便饭,这里半年,那边一年的,俨然是个产险“吉普赛人”,最后变成了为了跳而跳了。
同一颗种子,都是一样的土壤,为什么要不断地跳呢?大概是为了想让人精心培育吧,比如批一个独家的政策什么的,但是说实话,跳得越多的人这种机会越少,在这个行业谁还能没几个亲信呀,为什么要把肥施你这株呢?这种常抱着“去试试,万一呢”的短期侥幸的心态,注定只能在市场上游荡。
综上,从客观环境来看,行业在收缩,不宜频繁跳槽,以免有“踩空”风险,主观上来说,要尝试深耕业务,努力挖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短处,积蓄力量。
如果你不是有行业资源的,不是有非车资源的,而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化的个人奋斗者,在行业的冬天,我奉劝还是要少跳槽。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唉!钻保险空子赚钱的人不少呀
非车险太乱了,我们还是做车险吧
燃油车保费也在涨价?那是给新能源车背锅
保险中介最忌讳的是“飘”
财险基层表示对高层领导的变换无感
脑洞大开!有保险公司用产品责任险承保车险
财险基层高管:业务决定下限,格局决定上限
保费从九百涨到三千九,新能源车保险难仅仅是因为赔付率高吗?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比亚迪后又一科技巨头拿下财险牌照:车险市场群狼已至,真正的颠覆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