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从监管2号处罚谈起,保险投资如何救赎?

  • 2021年02月04日
  • 20:13
  • 来源:
  • 作者:保契

保契锐评

防患未然,渐不可长。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确保其安全平稳运行,正是金融监管的职责与使命之所在。


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监管“放管服”改革的同时,“回头看”、常态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系列行动,将破除一切侥幸。


近日,银保监会下发“2号罚单”,剑指险资投资,点名寿险机构在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存在违规行为。此番受罚主因在于投资管理能力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开展其他金融资产投资、违规购买债券和不动产等。


逾21万亿的险资源于万亿保险消费者,作为广大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设计、加强保险资金有效监管。一来对保险资金运用采用资质管理、分级分类管理,让资金运用的主体“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二来破除一些保险机构“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引导市场主体持续强化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三来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险资运用常态化监管。


固基修道,履方致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业已启程,2020年,保险业总资产为23.3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达21.7万亿元。险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环境更为复杂,保险投资政策松绑,市场主体自主权提升,险资运用空间广阔。与之相应的是,行业更要焕发出内生动力,匹配保险资金的属性,发挥保险资管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特长,培养和留住人才,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从市场环境来看,回顾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灰犀牛”与“黑天鹅”频现,机构投资者经历着市场动荡与危机环境的多重考验。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或将进入全面复苏,但市场的不确定性犹在。低利率环境下信用风险抬升、可投资产供给有限、权益市场不断分化,险资投资面临较大压力。如何科学、理性地穿越动荡与危机?内练苦功,穿越周期,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擢升投资管理质效成为必须。


此外,监管机构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优化监管体制,改进监管方式,落实机构监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与保险业务监管的信息沟通共享,加大对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状况的监测分析力度和频度,落实落细事中事后监管,坚决守住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底线,成为保险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01

投资管理能力划定业务“护城河”

投资管理能力是保险机构最主要的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是保险资产管理的内核,决定了机构能走多远、飞多高。

“重牌照、轻建设”是保险资金运用的痼疾之一。一直以来,“持牌展业”,即获得投资管理能力牌照,是保险机构开展债券、股票、股权、不动产等投资管理业务的前提和基础。投资管理能力的认定,需要保险机构提出申请、在监管备案成功才能够获得。

上文中提到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直指寿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不符合监管规定,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在取得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股权投资管理能力备案后,其将相关专业人员调整至资产管理事业部其他岗位,导致公司不符合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原股权投资管理能力对专业人员的要求的问题。

2020年10月,银保监会取消了投资管理能力的备案管理,明确了“新七类”投资管理能力标准,具体看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股票投资管理能力;股权投资管理能力;不动产投资管理能力;衍生品运用管理能力;债权投资计划产品管理能力;股权投资计划产品管理能力。其中,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适用于前5项,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不再单独设置后2项能力。

投资管理能力标准勾勒出了保险投资的“能力圈”,不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应该分别在自身能力圈的范畴内寻找投资机会。

根据相关规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投资管理业务,应该具备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保险机构在投资管理能力未持续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新增相关投资,银保监会可依法依规予以行政处罚。

由此,银保监会对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重点,由事前备案准入的方式,转向事中与事后的持续性督导,着重督促保险机构苦练内功,强化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部分保险机构存在的投资管理能力“重牌照、轻建设”的问题。


02

险资仍然面临人才匮乏考验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技术系统不完善、投资能力不足、优质资源获取渠道受限、市场话语权有限等问题与压力。

十余年来,高薪招聘投资型人才,在保险公司招聘中保持着永恒的热度。保险投资领域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已是不变的难题,且伴随保险资金规模的快速增长越发显著。

人才短缺,一方面源于保险投资岗位需求放大;另一方面却是保险公司留不住人,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给人才提供的操作空间和发展平台较小,业绩激励机制也与证券、基金相比差距显著。

2019年麦肯锡发布的《纾困突围——中国中小保险企业破局之道》白皮书指出,在基础投入方面,中小保险公司的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尤其是投资等方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门3553名,较上一年增长12.6%,平均每家公司19人。其中,寿险公司2520人、产险768人、保险集团207人、再保险58人。尽管保险投资人才以12.6%的速度增长,但仍不及保险资金规模的急剧增加,人均管理规模较上一年增长18.7%,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门人均管理规模为49.8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投资管理能力建设长期发展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投入建设。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保险投资人才保持增长,人均管理规模稳步提升。

一位保险资管业人士表示,未来要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投入,而非成本,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此外,优秀的管理人才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保险资管科技投入,将投资经理的优秀投资能力固化在公司平台体系建设之中,可转化为保险资管的核心的竞争力。


03

监管引领险资投资高质量发展

保险资金具有体量大、期限长以及资产配置能力强的比较优势,在助力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近年来,风险导向监管正在引领险资投资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银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罗艳君表示,要提升保险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着力提升投资能力、交易运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销售客服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形成长期资金管理核心竞争力。推进资管业务和科技能力有机结合,提升投资运营和决策效率,提升决策精准度,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提出,建立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制度体系,要依靠改革、深化改革,推动保险资金运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资金运用正确方向;增强能力意识,持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市场化改革,赋予市场主体投资自主决策权;完善监管制度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切实强化行为监管,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

深入了解与掌握保险资金运用体系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逻辑,保险监管为险资投资描绘了发展蓝图,要坚持审慎稳健投资和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补位、找准定位,稳步增加长期政府债券投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成本低、规模大、供给稳等特性,可跨周期配置,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提升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21.7万亿元保险资金,作为金融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画卷上将镌刻上浓墨重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