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年度盘点·脱贫攻坚|保险扶贫体系之重构:从点到面“拔穷根”

  • 2021年02月01日
  • 16:44
  • 来源:
  • 作者:保契

年度盘点·脱贫攻坚

截至2020年11月23日,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如期兑现。


从起始于1986年的扶贫,到2013年“精准扶贫”的加速。扶贫始终是保险业的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一步步试错、一次次总结,保险机构在与贫困群众的水乳交融中积累经验、改进措施,寿险、财险抑或是农险,无不立足专业优势,结合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创新性地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攻坚战中,保险业建立起了三套协同配合的保险扶贫体系: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代表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代表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代表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


正是这套公益体系的重建,让保险机构对口帮扶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路上零风险,全面小康生活节节高。


01

设计专属产品防止贫困户因灾因病返贫

对于农户来说,靠天吃饭是生存法则。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多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然而这类地区的自然条件通常较为恶劣,发生灾害的频率高、范围广,其生产往往面临着较大风险,因此农业保险必不可少。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68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高达3.6万亿元。2008年以来,农业保险累计向3.6亿户次受灾农户支付保险赔款超2400亿元。保险赔款已成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农业保险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稳定器”作用愈发明显。

目前,农业保险已覆盖我国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200多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农险保障的重点。

除了传统农险,银保监会还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价格保险、产值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保险+期货”就是其中一项有益探索。中华财险、中国太保产险和人保财险等公司,都开展了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涉及玉米、大豆、白糖、棉花、苹果、红枣等品种。

如果说农险的覆盖是为了保证是贫困人口的收入,深度参与医疗保险则能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支出。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四成是因病致贫,所幸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已实现100%地区实施、100%参保人群覆盖、100%待遇支付兑现。

其中,90%左右的统筹地区大病保险业务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保险业在承办大病保险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身在精算技术、专业服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放大了保障效应,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加深贫困程度等问题。

仅仅政策性的大病医疗保险还不够,专注重疾险、意外险也是保险公司发力的重点。农户日常生活和出行劳动中,发生摔伤、碰伤等意外很常见,因此很多机构结合当地情况量身定制低保费高保障的“扶贫专项意外保险”,作为特别补充险种。如果把这十几元钱简简单单地发给贫困户或者刚刚脱贫的群众,对他们起不到多大作用,但通过给他们购买保险,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为了探路“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中国太保产险创新性地推出了国内首款商业防贫保险。简单来说,“防贫保”是以上年度国家贫困线的1.5倍为基准,以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人群为对象,针对因病、因灾、因学因素分类设置防贫保障线和救助标准。

该保险由地方政府出资为参保对象投保,中国太保产险根据政府需求制定方案。当参保群体因以上三种原因导致家庭收入低于防贫保障线时,公司就启动核查程序,对自付费用或损失超过标准部分分段实施救助,为参与社会管理和节约政府开支积累了有益经验。

农业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和防贫保险等险种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保险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而这只是保险机构发挥主业优势的重头戏之一,此外,从产业、农房、助贷、助学等多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定制保险,保障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每一步。


02

保险增信体系助力扶贫地区产业发展

解决基本收入和看病贵的问题后,帮助产业发展成了保险机构的下一个扶贫目标。扶贫产业需要有资金支持,才能源源不断释放活力,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如何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投放?

于吃饱穿暖有干劲儿的村民而言,一定有创业的心思。当产业带头人想创建自己的企业增加就业机会时,往往面临想贷款找不到抵押物的难题,这无疑给他们火热的激情浇了一盆凉水。

银行也同样面临着想要放款,却害怕企业提供不了担保物的现状。创业者、中小微企业难免会遭遇创业失败,此时无力偿还的银行贷款又该如何是好?信贷双方都希望得到保险的加持。

这怎么难得住保险公司!利用保证保险降低和转移信用风险,又成为精准扶贫一大利器。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应运而生。其出现完美解决困境,为借贷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天等县,中国人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向县政府捐助“扶贫贷”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将此专项资金以及当地追加的财政投入,放到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担保公司作为“扶贫贷”贷款专项资金本。

在此基础上,广发银行对地方政府推荐的具有“带贫益贫”效果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国寿财险提供信用保证保险,广发银行、国寿财险以及地方担保公司三方按照约定比例共同承担小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述小额贷款保险的试点,能够让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切实分担了银行信贷风险,此外,银保合作分担贷款风险也释放了经济活力。而另一种有助于化解小微企业及城乡农业种植户融资难题的创新服务是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2017年,原银监会与财政部、人民银行、原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17〕42号),《通知》中就提到了,要鼓励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银保合作模式试点。

具体来看,大宗作物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单质押贷款项目后,可以将保单质押给银行,银行银行根据信用程度按保险金额的50-70%不同比例贷款给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

对用农业保险单申请抵押贷款的主体,在农作物受灾或绝收时,由保险公司将理赔款支付给贷款银行以偿还贷款,如有剩余还可以支付给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融资难,融资贵是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对于无担保,无抵押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问题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扶贫或带贫成效。利用保险增信体系,无疑给有资金需求的村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03

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引得“源源活水”来

除了发挥增信功能,进行风险担保,保险机构还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直接投资或进行支农融资,比如在农村水利、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养老医疗、专业化医疗护理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债权、股权、资产管理计划等多种形式投资,与政府一起分担扶贫重任,同时还通过对龙头产业投资,创造就业岗位。

扶贫先扶志。物质上给予“输血式”资助是扶贫的无底洞,也会助长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永无脱贫尽头。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提出,鼓励保险机构通过直接投资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建设,帮助农户进行生产、创收。

2015年,原保监会批复中国人保集团试点开办支农融资业务,运用保险自有资金开展支农融资业务,这开创了保险资金直接融资的先河。中国人保迅速开始探索利用保险资金开展“支农支小”普惠金融业务。

依托人保财险的机构网络优势,人保资本大胆创新,设计了支农专属资管产品和合作方案。人保资本支农融资业务于2016年6月在河北省阜平县正式落地,通过四年多的业务发展,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为阜平县42户企业,3450户农户累计提供支农融资资金近5亿元。

福泉牧业是阜平县最大的规模化肉羊养殖基地,也是支农融资业务开展后受惠的企业之一。自2016年起,人保资本累计通过保险资金支农融资业务,为该公司提供融资支持1400万元。为保证融资专项用于养殖业务,福泉牧业还统一管理农户融资专用银行卡,对融资用途实行监控。

通过开展保险资金支农融资业务,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保险机构又一次在带动农户增收、贫困户脱贫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径,有效缓解了当地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有力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解决了资金就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保险机构并未止步于此。打通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供销渠道,构建农业产业金融生态圈都是他们努力想要解决的系列问题,这样才能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一直以来,保险对于助推脱贫攻坚都大有可为。但如何以更好的商业模式和公益模式持续助力脱贫且防止返贫?当具体的扶贫举措系统化重构后,保险业可发挥的空间更是无限广阔。

从产品订制、融资担保、直接投资等三个方面,我们看到这条系统之路走得通、走的稳。巧下扶贫“先手棋”,从点到面“拔穷根”。在全民脱贫后的2021年,保险业一定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主业优势,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