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杂谈: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到底是什么

  • 2022年09月05日
  • 17:44
  • 来源:
  • 作者: 保契

周末,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多位嘉宾的观点刷屏。从行业应该怎么做到行业准备怎么做,从行业做了什么到行业不应该做什么,与会嘉宾从自身角色定位出发,共话“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命题。




为什么要谈“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全球政经格局到国内散发疫情,从旨在筑底企稳的经济发展逻辑到保险业几乎全方位不及预期的发展现状,当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愈发难以调和,如何强调“高质量发展”都不为过。毕竟,这是红绿灯、是指挥棒。




在这次集体大讨论之前,国家层面为保险业划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亦是清晰的——“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核心”,具体到保险语境中则是“回归本源 保险姓保”。




“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共济,风险保障始终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最根本的特征。”




这是保险业供给侧的逻辑起点,即保险要回归保险本源。




但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供需双方的平衡才是行稳致远的基础。换言之,供给侧提供的供给应基于需求侧的真实需求。




当下,保险需求方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呢?




可以先看学界对保险功能的定义——保险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对于后两者,基本通过险资投资和具体的项目来实现,普通社会公众对此的感知并不强烈,而保险保障既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又是后两者的基础,因此,聚焦来看,保险保障应是需求的核心。




从实践来看,除惠民保/退运险等“低保费、高保障”+“政府背书”/“平台背书”的现象级险种外,消费者对保险大多呈现出的是“要+还要+再要”或“既要+还要+又要”的心理。




对此,从产寿两个维度均有无数例证。寿险领域,典型的如增额终身寿,消费者既要身故保障又要3.5%的“投资收益”;当然,还有百搭的“生死两全险”,出险后,保险公司要赔钱,不出险,保险公司要把保费退回去。财险领域亦是如此,典型如车险,地板价不够,至少还要搭个礼品或返点,毕竟,“我开车技术好,从来没出过险,不能白花冤枉钱”。




基于此,在已经失衡的需求侧基础上,保险业发力供给侧时应较难实现“回归保障”。从长远看,险企绝对不能有“只要有保费注入就没有问题”的侥幸心理,但亦必须面对“没有保费注入就是真有问题”这一实打实的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敢于“硬刚”的较真。




但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化的人才机制亦有市场化人才的特点。保险业不能免俗,保险业的职业经理人亦不能免俗。作为打工人,谁可以为了行业未来,执拗地拿自己的职场生涯做赌注,只为通过一己之力实现消费者保险理念再教育?多数人的选择只能在在股东KPI等层层重压之下,或主动或被动地迎合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当然,在当下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宏观的视野必须有。“政治性、人民性”不仅成为这场关乎“实现高质量发展”讨论时的高频词,亦是唯一可能突围的路径。毕竟,放大到历史长河中,只有可持续地、久久为功地躬身入局,才能寻求破题之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在42岁失业那年写下的诗句。一举成就千古名句。成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不断地警示世人,不要急切地解决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拿时间换空间,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一定可以在未来的某个瞬间遇到崭新的风景。只是,在那之前,不能囿于原地,你要走,那怕只走半步,也好过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