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的风险维度不止偿付能力一面。
在偿二代体系下,风险综合评级才是对险企全维度的风险扫描。
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险企的风险监测维度至少包括7个因素,分别是反映保费及准备金风险的保险风险,反映利率、权益价格等风险的市场风险,反映利差、投资交易对手等风险的信用风险,反映再保业务、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等风险的操作风险,反映经营战略风险的战略风险,反映媒体舆情、客户投诉等风险的声誉风险,以及反映净现金流、流动性覆盖率等风险的流动性风险。
但遗憾的是,行业、媒体、甚至部分专家学者大多将目光聚焦于偿付能力一家之上。尽管其反映着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能力,但绝不会是摧垮险企的唯一因素,归根结底其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偿付能力仅为“末”,而上述7个维度的风险管控协同成效才为“本”。毕竟,偿付能力可操控的空间依然存在。
比如,偿付能力承压主要因资本、规模、收益不匹配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故而从表面看,增资、发债似乎是不二之选。
但现实中,你会发现,部分公司即使增不来资、发不成债,只要换个懂财务的高管,偿付能力便会触底反弹,你能说是他经营能力强?股东监管都玩的转吗?
显然不是,实际上,只需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做出选择性的调整,如果还不够,那加大保费分出力度基本就可完成从偿付能力垃圾股到偿付能力中等生的华丽转变。
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判断一家险企风险高不高,偿付能力只是基本维度之一,比如,偿付能力呈现的仅仅是险企今年是不是出了问题,而战略风险则会告诉你,你关注的这家险企再过三五年还能不能活着。
这绝非危言耸听。
比如,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契合度、管理人才流失率与战略的匹配度、信息化建设对战略的支撑度、品牌传播对战略的促进度等等仅仅是战略风险维度的基础管控环节。
而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巨变,商车改革、费率调整等行业深度调整期,是否具备高水准的研究预判能力,已成为战略风险的主要来源,但对部分险企,尤其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小公司往往无暇顾及,进而导致外因性的战略风险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股东股权、三会一层等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不仅涉及操作风险亦影响等战略风险,但于中小险企而言,这恰恰是其致命的短板;再比如,在宫斗频频的中小险企中,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严重偏离者十之八九,而这亦为战略风险埋下伏笔……
而这仅仅是七大风险之一。
但现实中,偿付能力无疑是各家倾注最多精力的一个分项,一方面,偿付能力分值较高,另一方面会直接触发监管干预,影响经营层在“转会”行情中的身价。
风险综合评级才是偿二代的核心精髓,只可惜,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小险企舍本逐末的趋势愈演愈烈,只求偿付能力过关,长期战略思维都成身后事。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偿付能力确须高度关注。尽管其不能全面反映险企的风险,不能据此判断一家公司会不会“被接管”,但它却可从资金运用效率的角度向公众呈现险企的经营能力。
根据1:4的放大规则,1块钱的资本可以撬动4块钱的保费,反映到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直白的表述就是,如险企的偿付能力过低,比如低于150%,说明其已超负荷运转,随时可能崩盘。
与之对应的另一端则是险企的偿付能力过高,比如非新生代险企或刚增资完的险企超出了450%,则表明其保费获取能力较弱,未能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视为险企经营能力堪忧的直接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