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后边有一个池塘,每年春天都会放一些鱼苗下去,到了过年的时候,鱼肥味美。捕鱼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池塘的水抽干。一开始抽的时候,水面没有动静,当水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鱼就开始不停地跳跃,水面像是煮沸了一样,有些鱼就直接跳到岸上了。
放在车险行业,目前中小公司车险保费量就像正在被抽水的池塘,保费量在持续下降,理赔成本在持续走高,运营成本问题会马上突显。这个关口,人心思动,潜流暗涌。
最近发现一个让人沮丧的案例。车险综合改革已实施近半年,某公司还没有适应现在的市场节奏,只是按固定自主系数承保,优质业务做不进,被动接收一些市场上被其他公司筛选过的业务,业务同比降幅惊人。
而该公司,历年是车险行业的优等生,拥有一支优秀的车险管理人才,思路清晰,打法灵活,又积累了一批直接客户和小代理人,但这次的表现有失水准。这样的经营状况对员工的直接影响就是收入严重下降,职业生涯大受影响。
现在市场非车险人才奇货可居。相比而言,车险经营越来越复杂,但是车险经营人才越来越贬值,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同质化的经营方式造成人才过剩。各家公司都是差不多的承保方向,都是差不多的预算管理模式,都是差不多的业务分析思路,所以跳槽就毫无违和感。小公司无非就是的大公司的支部,可替代性强,不同公司的人只是在不同职场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会造成实质性的人才过剩;
二是车险行业的创新不够造成行业需求不旺。近些年来,车险的创新都落入了窠臼,车险行业的外延(比如代理公司,互联网平台)不发达,人才都拥挤在主体公司,造成行业需求不旺;
三是车险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造成车险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车险越来越依赖公司政策和资源,专业性人才的发挥空间有限,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最后最关键的是车险盈利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中小公司眼里,押注在非车险上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
忆往昔,车险人才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是2010年左右,那时70号文实施不久,行业盈利情况较好,小公司生存空间较大,上层设计时也会考虑到“提高市场活跃度”。
那时,隔三差五会有新公司开业,中小公司的人身价逐步提升,大公司的人到中型公司,中型公司的人到小型公司,小型公司的人到新开的公司,每个人都升官加薪,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现在的情况相反,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是回到大中型公司,当然一般是降职去的,并且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内卷。
尴尬的事情是级别越低的跳槽越轻松,级别越高的越难,一方面是岗位数量的区别,另一方面自然是心态的调整和复杂的人事倾轧等影响。
也有数量较多的从业者,离开保险主体公司,到经代公司发展,他们认为保险的产销分享的趋势不会改变,只是不同业态的发展空间不一样,所以仍然值得努力和坚持。
有一部分人成功转型到非车险和寿险领域,还有一部分人坚持在中小主体公司的车险业务,期待柳暗花明。
近期听到一个悲观的论调,认为两年以后市场上从事车险的主体公司将缩减到二十家左右,可想而知,未来车险人才的竞争会有多激烈。
好多同行在交流时发现很多公司的2020年9月车险改革后的保单的赔付率已经超过80%(当年制口径),如果按这个推算终赔,主体公司车险经营将会大面积亏损。
如果按这个趋势下去,那池塘里的水马上会下降到合理的水平面以下,很多人不得不面临新的选择。
有一点是肯定的,市场是不断博奕的,有人失意就有人得意,有人功败垂成,也一定会有人满载而归,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未来。
最后,做一个小调查。最近十年的车险市场,好像一个轮回,从大公司到小公司,再由小公司到大公司,如果你曾经从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你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在销售物业管理责任险时,业务员要注意这个细节
为了躲避“垃圾”车险业务,财险公司闭门谢客
唉!钻保险空子赚钱的人不少呀
非车险太乱了,我们还是做车险吧
燃油车保费也在涨价?那是给新能源车背锅
保险中介最忌讳的是“飘”
财险基层表示对高层领导的变换无感
脑洞大开!有保险公司用产品责任险承保车险
财险基层高管:业务决定下限,格局决定上限
保费从九百涨到三千九,新能源车保险难仅仅是因为赔付率高吗?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比亚迪后又一科技巨头拿下财险牌照:车险市场群狼已至,真正的颠覆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