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警惕分红险

  • 2024年09月04日
  • 18:04
  • 来源:
  • 作者:保契


契锐评


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毫无疑问,时隔十年,分红险又将成为保险业的扛把子。




1996年,央行开启降息通道,以一年期存款利息为例,从逾10个百分点一路下行至其后的不足2%。




1997年,自主决定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亦有了最高上限6.5%,但其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预定利率上限设定为2.5%,保证刚兑的固收类保险产品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保险产品作为类固收类产品则自此开启了十余年的辉煌时代。




2013年,“钱荒”之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上调,以分红险万能险为代表的新型保险产品一统江湖的局面才得以改观,其后增额终身寿等固收类产品则开启了长达近10年的关于保险创富的另一个新时代。




2021年年末,时隔20个月,央行再次开启降息通道,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85%降至今天的1.5%,尽管降息幅度远不及20余年前,但在当前的全球政经形势下,其影响却更为深远。




当然这都是后话,对于保险业而言,最急迫的仍如20年前一样,尽快平息利差损风险。故而,预定利率上限随即调整,且产品切换亦异常迅速。






渐行渐远的保险保障




对于未来,很多时候不是看不清。




对于即将再次扛起行业发展重任的分红险而言,其利与弊早已无须多言,仅就产品设计分类而言,分红险并非真正意义上可回归保障本源的产品。




毕竟,分红险与万能险、投连险一并被分类为新型保险产品,以此区别于普通保障类产品,而所有新型保险产品的共性都是理财,只是附加了保险外壳后,其附加了一定的保障功能。




以分红险为例,根据监管规定,仅有终身寿险、年金险和两全保险可以设计为分红险,而这三种产品的保障属性均体现为保死不保生,且杠杆比基本都不会超过监管规定的120%、140%和160%三档。




尽管经历了万能险风波,尽管经历了行业多次风险处置,但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决心却要从保险业当时的掌舵者落马为起点。自此之后,保险业对回归保障的态度愈发坚决,从行业整体发展架构的加固到具体产品的风险提示,再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持续加强。保障,正逐渐成为行业重塑的基础。




仅就即将成为风口的分红险而言,行业似乎又在逐渐偏离保障本身,其仍以“浮动收益”来抵抗规模的下滑。凡事有弊就有利,尽管分红险无法从根本上推动行业回归保障本身,但却可最大程度上缓释系统性风险的来临。




毕竟以稳定现金流为生存基础的行业,一旦预定利率下调,且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相比再无优势的背景下,行业自然可能出现较大的现金流风险,进而影响行业稳定性。作为既有保底收益(预定利率)又有浮动收益的产品,短期看,既有可能压降公司成本,规避利差损风险,又有可能通过销售技巧稳住现金流,避免系统性风险。




分红险的路径选择,长期看,对各方而言一定不是最优选择,但却是可以主导路径选择的各方短期内的最优选择。






渐行渐近的销售误导




对于可能发生什么,每个人都很清楚。




不同于上一轮分红险高峰期,真实的分红实现率短期看基本难有保障。




上一周期内,利差仍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且凭借规模的高增速,分红实现率可操作空间相对较高。就当下而言,利差已无法再贡献利润,可保险公司却仍未构建起可依赖死差和费差利源结构。换言之,短期内大多数寿险公司恐无盈利可能,但分红险的卖点却是与客户共享公司收益。




一方面可能短期内无实质利润,另一方面却要客户相信公司一定可以盈利并向其分配利润。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销售误导。




当然,销售误导的前提是保险公司确实无法兑现销售过程中承诺的高分红,但一如某精算师私下所言,短期内分红险的分红率一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尽管据媒体公开报道,其对50余家人身险公司今年披露的2000余款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年度现金分红、保额分红)的粗略统计,约1900款产品实现率未达100%。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产品切换后,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正式转向分红险,但在当下仍以“收益”而非“保障”为核心销售逻辑的保险销售市场,谁承诺的收益高、谁过往的分红高,则其产品必定可以快速抢占市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或许最适合描摹接下来的分红险销售市场。




销售人员/渠道为了业绩,胆子自然不会小,未来的收益承诺大概率不是问题,但在消费者风险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下,单纯的承诺或许不足以一招制胜,实打实的收益才是王牌,但如前所述,寿险公司未来一段时间或许都难有利润,如何向客户分配红利呢?据说,这也不是问题,“放心买,这两年的收益肯定没问题”。




轮回有好有坏,避免在泥潭中往返,他山之石或应借鉴。从日本等市场经验看,其可穿越130余年,历经无数波澜仍可稳健前行的基础在于可依据不同时代下社会公众的切实需求提供产品供给,且将利润更多置于死差之上。换言之,医疗健康养老等健康保障类产品是其历经百年却愈发稳健的基础。




但当下的保险业,又有谁可以专注于长远发展而接受短期业绩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