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延迟退休之下,保险确应是第一选择

  • 2024年07月29日
  • 18:25
  • 来源:
  • 作者:保契

保契锐评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一原则的正式公布,延迟退休持续霸榜热搜。




与此同时,保险圈亦引发情绪营销小高潮,尽管正式方案尚未出台,但系列小作文剧却已在持续加剧养老焦虑,而养老保险、养老年金自然是破解这一焦虑的最佳答案。




至于这一答案是否准确,或许需要时间的检验。但目前看,只要不是销售误导,某种程度上,保险确是我们当下最值得信赖的选择。




仅就延迟退休而言,原因、背景、原则以及可能的方案早已为市井所熟知,从最初的反对、质疑和惊恐,到今天的默默接受,既是民生领域常见的舆情走势,亦是当下公众近两年所积蓄情绪的自然反应。




换言之,木已成舟,坦然接受,过好当下,总好过无谓忧虑对身心造成的损伤。




但不论是否影响当下情绪,在“6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的漫天网络舆论中,客观理性地考虑养老问题,却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的。




而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下最火热的方向。




试举一例。




前几天与中学同学小聚,夫妻二人名校毕业,经过多年打拼已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确也感受到当下环境的影响。女士所在的外资公司,年初已有要撤回本土的传闻,而习惯了国内生活的她,认为自己不会跟公司一起走;先生一直从事工业设计领域,年初刚刚跳槽,对此夫妻二人用了“好险”二字来形容,“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上个月就彻底失业了”。




对于未来,两人的想法高度一致,假如真走到“未退休先失业”那一步,一线城市房产出租,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现金资产可以基本满足一双儿女的基本教育需求,最大的资产全部投向保险:




200万配置增额终身寿,200万用于年金,接下来还想再入手80万元左右的养老年金。




尽管鲜有真正的理财经验,但面对当下的境况,两口子从去年就开始咨询各类养老相关的理财,并且最终坚定选择了保险。




与股票基金国债大额存单等系列理财产品相比,当下保险产品的刚兑程度、收益水平显然都更具优势。近期一篇联合早报的快讯称,由于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投资资金,中国越来越多的养老目标基金因无法达到规定的投资门槛而面临清盘。




再看个人养老金账户,尽管在各大银行的强势营销攻势下,开户数量短期内激增,但从可公开检索数据看,缴存资金却颇为尴尬。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仅从消费者获益角度看,保险的确是应对养老尤其是退休但无法领取养老金这一空窗阶段的有力工具。




“我买的保险会不会有问题?”




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在得知笔者所从事的行业后,快速地将这一问题抛出。问题很难回答,只能尝试从理论层面解答一二。




第一,保险是普通的民商事合同,约定的保险利益,原则上必须兑现。




第二,尽管保险公司可以破产清算,但从过往经验看,即便保险公司出现极端情况,被接管或被收购兼并,从最终结果看亦不影响保单的兑付。另外,保险保障基金亦可以实现对个人保单的基本兜底保障,尽管出现极端情形时仅能兑付个人持有的寿险保单利益的90%,但折算下来,依然较其他产品有优势;




第三,保险刚兑可能会被打破,市场也确有“此轮《保险法》修订或将打破保险刚兑”等传闻,但无论如何,《保险法》依然是中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修订后的保险法正式施行前的保单,原则上仍应保证刚兑。




第四,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屡创新低,但对于保险收益的未来给付,原则上仍不是问题。保险业讲究资产负债联动,投资收益决定产品收益,但长期以来资负错配的惯性一直在持续,甚至出现资负各自为政的情形。因此,只要承保端可以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速,保单兑付亦不是问题。至于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目前看已受到影响,但万能险约定的最低保证利率等,原则上不会打破;毕竟靠信誉存在的保险业,除非出现极端情形,否则没有主动违约的必要性,消费者只能接受投资收益的逐月递减。




不知这个答案是否可以真的让老同学心安,但笔者内心却稍有不安。毕竟,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将保险作为托付养老大事的第一选择时,行业的责任显然更重了,其能否真正扛起这个担子,既考验行业的耐性,更考验消费者的耐性。




保险终归是时间的产物,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印证,但时间却最容易让人迷失。




真诚地祝愿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早日配置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让自己不再为延迟退休而焦虑;更希望行业可以真正地秉持长期主义价值,时刻葆有为民初心,力行保险保障之立业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