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监管排查短期健康险,“药转保”凸显财险困境

  • 2024年07月31日
  • 16:48
  • 来源:
  • 作者:保契


保契锐评


久未引起波澜的财险业,因一纸通知再被聚焦。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下发《关于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自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药转保”等不符合保险原理、失去保险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险业务进行排查。




“药转保”,即药费转保费。保险公司在整个业务运作过程中,并不涉及风险管理,只是进行了“走账”,成为药品销售的支付渠道。




保险,作为平滑风险的行业,其核心基础是大数法则,外在表现则是射幸合同。当“保险产品”异化为既不需要大数法则作为其精算基础,保险事故亦不存在不确定性时,其自然已不能纳入保险的范畴。




从300余年前劳埃德咖啡馆启航的现代保险业,本就以财险为立业基础,以保险这一现代化工具对抗天灾人祸。从全球视角看,在其后数百年的经营过程中,行业的外延虽不断延展,产品种类亦创新不断,但其始终未偏离保障这一核心属性。




不同于变革与创新,从专业审慎视角看,变异,很难蒙混过关。药转保这类明显异化的产品却可堂而皇之地流向市场,且保费规模连创新高,除了规模保费的冲动,值得关注的当然还有很多。




失衡的制约




随着保险行业不断壮大,其发展愈发标准化,流程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早已成为控制风险的一种路径。仅就产品而言,至少在其生命周期内需经过多个流程。




通常来说,产品研发的驱动阶段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需求部门根据市场反馈主动提出产品需求,二是产品部门根据同业动态列出产品研发计划,双方沟通确认需求后,产品部门正式启动研发。




而在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算给予数据支持,需求部门还需提供业务需求,理赔运营等部门亦需提供相关建议,产品条款确认后,法律合规部门则需以现行法律和法规为依据,对条款进行全面审核。近两年来,条款报备前,还需经过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部门的消保审核。




概而言之,从产品研发计划开始,到最终向监管报批/报备前,除总精算师和法律责任人最终签字确认外,一款产品至少需要保险公司内部5个左右专业部门的审核把关,但其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走通全流程,如非集体决策,恐难成行。






久久未解的结构性困扰




如果说保费规模是生命线,业务结构则是健康线。由于经营模式的差异,财险公司对保费规模的执念虽不如寿险那般痴迷,但如没有足够的保费规模,其持续的经营亦是问题(比如费用无法分摊等),因此保险公司通常最关注的是保费收入,其次则是产品结构。




在多年形成的车险一家独大的业务模式下,财险公司的保费多依赖车险。尽管已经多轮商车改革,但由于前述规模的诉求,商车的盈利能力多年未有实质改善。除行业头部外,其余中小险企基本仍处于亏损状态,发展农险、责任险、意外险等非车险种则成为评价一家公司以及其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受益于自然环境的相对平稳,农险领域的盈利能力稳中有升,亦因此而成为车险之外的另一必争之地,短短几年时间便已有近50家财险公司涉足其中,而由于农险的政策性险种的特性,使得这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意健险在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后,风控、理赔等后遗症逐渐暴露;保证保险经历前期的暴雷事件后,更是令不少公司避而远之,而企财、家财等险种上量慢且投入高,对于挣惯了快钱,习惯了躺着收保费的公司而言,能够另辟蹊径的保费来源,自然是其重点合作项目。






无力的创新




历经多年发展,财险的创新已更多聚焦于技术维度,毕竟除因可保范围延展而诞生新的险种外,关于产品形态本身的创新微乎其微,但对于如何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防灾减损服务,以及围绕防灾减损而开展的技术服务则成为财险行业创新的主要着力点。遗憾的是,近年来,灾难现场看到的仍是第一时间冲锋陷阵的保险人,却不是灾难来临前保险人的专业技术支持或赋能。




尽管财险业在意健险领域也有诸如先后被叫停的“0元保”“1元保”等噱头创新,但此类创新,归根结底只能算是销售误导方式方法的“创新”,其让保险的销售误导赤裸裸地通过互联网无限放大,最终进一步损害行业的声誉和口碑。




短视思维是每个人穷尽其一生去对抗的基因,企业的管理者亦不会因其是高管而跳脱其外。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恶果一定不是一日酿成的。




行业发展到今天,规模至上的主流发展趋势愈发明显,而多元的业务模式则兼具生存和赢得好评两种价值。名和利面前,除非真正热爱,否则很难有人可以抵抗其诱惑。




要想解决产品伪创新问题,更大的压力或许已留给了监管,毕竟产品的准入是可第一时间切断问题的关口,如何用好产品的报批/报备,或许比事后的全行业自查整改来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