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分红险,到底是不是你的小甜甜

  • 2024年06月30日
  • 16:59
  • 来源:
  • 作者: 保契


保契锐评


在保险业迎来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行业转型首先从产品结构开始。




在这新一轮的行业浪潮中,分红险的领军地位毋庸置疑。




先看两个近期的新闻:




一是,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创新低。据媒体报道:部分保险公司披露的2023年度分红保险红利实现率大幅下滑引起市场关注。较早披露该指标的某中型险企数据显示,该公司39款分红险产品中,有33款分红险产品2023年度的现金红利实现率未达100%,多款产品未达50%,最低的几款产品为19%。而该公司披露的2022年度分红险红利实现率,40款产品中最低的为92%,其余在100%到220%之间。




二是分红险的领军趋势明显。据某自媒体梳理,2023年在年报中披露了原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的73家人身险公司中,约6成公司涉及到分红险产品。其中,某公司分红险保费占比已超40%,某头部险企的分红险保费占比亦超30%。




如有其三,则是在此之前,早已传出的,监管对分红险利率下调所做的窗口指导,目的当然是应对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转型,为什么选择分红险




不管是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行业肉眼可见的下行趋势;不管是整个金融行业持续下行的理财收益,还是保险业不断刷新下限的惨淡投资业绩,寿险业惯用的高收益产品包打天下的模式都难以为继,保险业要转型,产品结构转型是关键。




也正是基于此,不会白纸黑字的承诺收益的万能险和分红险,自然成为首选,但与万能险有保底收益的约定相比,分红险显然更适合当下的保险业。




毕竟,从主流的(两全)分红型看,其保障程度与平准型寿险产品几乎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保障了公司承保端的获利可能性。比如,趸交保费1万元,保险期间5年,基本保险金额基本在10900元左右,假定不出险,5年满期时,保险公司仅需支付10900元,假定出险,则通常取现金价值和风险保障比例(120%、140%、160%)的大者。从通常的出险概率看,保险公司在风险保障端的资金获取成本较其他产品明显更低。




而从收益看,因其并不承诺任何收益(保险合同中会注明:红利水平是不保证的,在某些年度红利可能为零),使得保险公司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通常,分红险的投资渠道主要为:1.大额银行长期协议存款;2.国债;3.AA级以上信誉企业债券;4.国家金融债券;5.同行业拆借;6.证券一级市场(10%)、证券二级市场(10%);7.直接或间接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从目前实际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收益看,分红险投资资金通过前述投资渠道获取高收益的概率显然已不及预期,甚至都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收益相比。






一个悖论




任何甜蜜的事情,其实都禁不起推敲。




对于分红险而言,悖论,显而易见。




行业投资收益整体下滑,且不具备明显超越其他金融机构投资能力的保险机构,为何分红险分红收益可以持续保持高位。




如果不是监管窗口指导,分红险实现率的下调速度一定会更晚,反倒是分红险分红实现率不断创新高的新闻估计会层出不穷。




基于此,又会衍生出两个问题,第一,分红险的投资收益不透明,第二,保险公司存在人为做高收益,以获取更多保费收入的动力。




实践中,在保险公司为了推动某类产品,以尽可能快速获取保费,在投资收益上大多会呈现出连年上升的结果,且成绩显著;而惯常的操作手法倒也简单,将好资产灌装进去,或者通过财务微调的方式实现收益的财务处理。




毕竟,对于仍保持“收益为王”这一销售逻辑的时代,投保人关注的更多是收益,尽管分红险的演示利率被强制下调,但销售过程中,历史业绩的高低则可以成为最佳的销售利器。




作为依靠滚动现金流生存的行业,只要有足够的保费进账,行业就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只要金融业整体投资收益持续低位,小幅快频地下调分红利率也就具有了现实操作性,二者合力,行业的利差损风险基本完全可控。




当然,对此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保险业的承保端和投资端长期割裂。






结 语




今天,分红险作为行业转型的领军产品自然无可厚非,在行业性的大力推动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消费者的小甜甜。毕竟今天的保险市场,还是一个实质上的卖方市场。




但是否可以持续地甜蜜下去,则明显存疑。典型的理由是,这套操作之所以可行,原因之一在于红利领取多默认勾选了累积生息方式,也就是直至保单满期,客户才会真实的感受到到底可以领取多少钱,尽管大概率较投保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收益要低,但闹事的毕竟是少数。




将来甜蜜不甜蜜,跟今天能否收来保费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至于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于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保险公司而言,这都不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