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农险迎利好,如何用好是关键

  • 2024年05月24日
  • 18:21
  • 来源:
  • 作者:


保契锐评


遍地金黄的麦穗带给人的是发自内心的安全感。




粮食安全大于天的背后一定离不开农险的支撑。




昨日,农险领域再次迎来重大利好。




2024年5月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财政补贴将从今年正式施行,无疑将为农险保费的提升再添动能。




稍早之前,2024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会议强调“强化部门协同,及时足额拨付保费补贴、加强资金监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补贴”。






种植险是核心,财政支持是关键




对于护佑国家牢牢端稳自己饭碗的市场化机制,农业保险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但对于涵盖了种植险、养殖险(畜牧和水产)以及林业保险的农业保险而言,不论是保费收入还是国家重视程度,种植险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具体到种植险领域,稻谷、小麦、玉米则是国家认定的三大主粮作物,毕竟,这是国人能不能吃饱的关键。




从农业保险试点至今已经近20年,从最开始的成本保险到近几年开始试点的收入保险,种植险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这背后离不开保险公司的赛道选择后的重金投入,但最核心的关键还是财政补贴。




以2020年为例,当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农险保费收入达814.93亿元,但当年度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保险补贴金额合计达603.5亿元,财政补贴占当年度保费收入的74.06%。




值得关注的是,当年度的财政补贴增速近20%。




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增速,原因倒也简单,毕竟,面对复杂的全球政经形势波动,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财政补贴的覆盖度亦越来越宽,此次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国落地实施无疑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财政补贴的加持下,农业保险的发展却稍显荒蛮。






专业化经营是管好用好的基础




财政补贴的初衷是为了护航粮食安全。




从最开始的人保财险独家经营到后期的中华联合以及四家专业农险公司(现为3家),农业保险经营多年却始终不温不火,竞争不够充分,但也基本保证了依法合规经营,保本微利发展的既定方向。




但随着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意健险信用保证保险等相关险种的风险暴露,加之农险财政补贴力度的持续加大,多家财险公司强势推进,平安、阳光、国寿财险等凭借着机构布局、集团支持等优势,快速成长为农险领域的大V。




但也正是由于农险主要保费来源于财政资金的特性,导致各公司在争相入局、强势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殊途同归的违规行为。




一如此次通知再次强调“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的要求,在农险经营过程中,费用的整体腾挪空间不大,但理赔却可以成为获取业务或利益的利器。




众所周知,农业灾害的周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三十年一特大灾害”等等。为了保证保本微利的平稳发展,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领域的承保利润就需要不断累积,累计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只为应对潜在的自然灾害,换言之,农险的风险平滑机制要体现在至少30年的周期里。




基于这个逻辑,农业保险的经营就更需要足够的耐性。




但这份耐性首先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支持。




从欧美市场看,除德国等少数国家采取纯市场化的模式外,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几乎都是国家财政补贴为主的模式,根源自然也是要保证可以端牢自己的饭碗。




但进一步观察则会发现,欧美的农险经营通常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通常主要由某几家保险公司承保,而且以专业公司为主。




毕竟,对于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领域,充分的市场竞争往往会导致不可控的结局。




但反观我国农险市场,除外资及个别中小公司外,财险公司几乎已全面入局。毕竟,财政补贴的背后是实打实的保费。




在此背景下,市场化的竞争手段便层出不穷,比如,无灾年份的保费按比例返还,比如,多地农委持续落马的官员,等等。




短期看,短期内斩获越多保费的保险公司虽获取了不错的保费收入,且在非大灾年份还可实现不错的收益,但拉长时间周期看,一旦遇见30年一遇的大灾,农险的赔付必将明显承压。尽管会有强制分保,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大灾风险,但自留风险却与利润相关联。




基于此,从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引导公司专业化经营应是未来农险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