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养老社区,不归路?

  • 2024年01月24日
  • 13:19
  • 来源:
  • 作者:保契

晚年自己一个人生活才是最棒的。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作家,上野千鹤子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书中如是写道。


而同处日本的一位医生,辻川觉志,则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撰写了《晚年一个人生活是幸福的》《续·晚年一个人生活是幸福的》等晚年生活三部曲,书中亦给出了类似的观点——


在追踪了那些老年生活称心如意的人以后,我们发现独居竟然是最好的。


决定老年生活满意度的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拥有真正信赖的朋友(亲戚),以及随心所欲的生活。


两位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已生活多年的中高净值人群、畅销书作家、长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大量的一线调研,对于到底在哪养老,给出几乎完全一致的结论。


但今天,我们的媒体尤其是保险类媒体,似乎都在宣讲同一件事——养老,要未雨绸缪,最好的选择是投保一份高额的年金或终身寿险,然后锁定一个养老社区的入住名额,在保险业打造的高端养老社区里,老年人的吃住医养和社交情感等需求都将得到了一站式满足,今天不锁定,明天的养老则会成为一件很麻烦且没有幸福感的事情。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日本,这个早我们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与我们在文化归属上高度相似的国家,为什么与我们对待养老的态度如此不同?



01

最幸福的养老:在熟悉的家中离开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对于养老的认知,更多是基于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并加以想象形成的,但真正的养老生活,只有正在经历的人才有发言权。


辻川觉志在书中向读者呈现了其对日本某一线城市成熟社区居民的调研结果:


首先,从生活满意度、烦恼度、觉得寂寞不安等指标看,独居老人的幸福指数远远高于合住人群(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或养老社区)。


其次,关于是否入住养老社区,辻川医生认为,晚年幸福的三要素是:不应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比起有钱,更应该有人(亲朋好友);不迁就他人但又自律的生活。基于此,除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外,其强烈反对老人住到养老机构去,他说“这些条件,不论在多么高级的养老机构里都不可能有。


而上野千鹤子这位物质条件优渥、精神世界丰盈的长者亦大声的说:不管去多么豪华的养老院,我是一点都不羡慕的。


她在书中列举了高端养老机构不如家的真实示例:


比如,高级养老院中的高端酒吧,老人鲜有光顾,但居家且有丰厚经济实力的老人则会隔三岔五的搭伴去尝试各种美酒。


比如,连续吃了一段时间营养丰富、花式繁多的大餐后,老人们开始怀念可以自己煮饭的时光,等等。


相比这些日常琐碎,书中讲述的另外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更为深刻:日本一位非常知名的认知障碍专家一直呼吁机构护理对认知障碍症患者的重要性,但当这位专家不幸罹患认知障碍症后,仅体验了一天机构护理,便再也不想去了。


对此,上野千鹤子将养老机构定义为“全控性机构”,即,一天24小时都要生活在里面,而这类机构的典型代表则是监狱,在上野千鹤子看来,只要不是终身监禁,人们还有从监狱中走出来的盼头,但养老社区不一样,活着进去,只有死了才能出来!


今天,我们的养老社区亦在印证着这一趋势:在保险业的高端养老社区中,经常上演入住即退费的故事——尚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一段时间后发现,在养老机构,自己的生活处处受限,进而要求退租退费,以至于不少养老社区都需配备专门的法律专业人士,应急处理此类纠纷。


基于此,不管是书中,还是在各类演讲中,上野千鹤子都大声喊话媒体:不要一味展示“独居者”的负面形象,也要报道他们的正面典型,只要看一看周围,我们就不难发现,到处都有开开心心生活着的独居老人。


以上野千鹤子的《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为代表的日本养老类畅销书中,一次次用数据和案例向世界诠释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的适老化水平亦会同步提升,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老去,才是最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最幸福的事情。


当然,就我国而言,如果说当下人们热衷于养老社区,是初入老龄化社会时人们应对焦虑的一种应急状态,那当我们像日本一样,在老龄化社会中真实的生活着并不断去丰富个体感受,以及整个社会的助老体系逐渐完善后,也许就会发现,哪怕已是满口假牙,但可以在自己的家中,优雅自由从容的生活,才是人生后半程的最优解。



02

保险加养老的正确路径到底是什么


在“销售为王”底层逻辑不变的寿险业,除了保费,其他都是工具。


对于“保险+养老(社区)”,保险业内专家多持悲观态度。


第一,从全球市场看,尝试过“保险+养老”的市场目前尚无一起成功案例,且此类市场更多是没有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市场,而在传统“孝老”和“家”文化底蕴浓厚的我国,希望藉此转型,摆脱寿险颓势的动作,长远看,或许并无实际意义。


第二,寿险业整体的颓势不可避免。毕竟,在一次次的周期中,寿险都未能体现出优于其他金融产品的能力,“寿险+养老(社区)”只能短期缓解保费收入下行的趋势,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寿险下行的大势。


或许也正是关注到这个问题,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保险加养老(社区)”并未如期待般被纳入其中,反倒是将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转换长期护理险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长期护理保险,在上野千鹤子的书中,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从达到照护标准时市场提供的优质照护服务,到告别时的系列服务,在日本这个成熟的老龄化社会中,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老年人可以独自面对衰老和死亡时的底气。


再过二十年,当我们也像日本一样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生理上和心理上),全社会的适老化配套措施、丰富的市场供给等必然更加充分。届时,9073在养老领域的概念,将更具现实意义,即,只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才需要专业养老机构或者专业照护机构的照护服务,而其他的老年人最终还是会选择熟悉的家,作为人生后半程的安乐窝。


无独有偶,近日水印中国总裁汪勇在演讲中亦谈到保险业介入养老社区的问题,在他看来,保险业重资产养老社区目前尚无成熟经验,但从国际市场看,保险公司作为基金管理方,或私募LP投资养老社区才是主流。但这一情形,与我国当下保险业轻资产介入养老社区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初入老龄化社会,或者说刚刚感受老龄化社会的威力,“保险+养老(社区)”,恰好可以打个时间差,藉此为延续行业的高增长形成一个标志性的噱头。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今天险企陆续重资产(轻资产模式下,投入并不比重资产少)养老社区的模式,不仅与日本这类成熟的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截然相反,且与发达保险市场中险资介入养老社区的模式亦背道而驰。


长期主义概念下的短视思维或是根源。我们知道,趋势不可逆,因此,在长期主义视角下,保险业所讲述的关于养老(社区)的逻辑难以自洽,毕竟,当保险产品本身不能提供穿越周期的财富管理价值,而老年人又因逐渐熟悉老龄化社会、更加重视自我感受而远离养老社区时,我们的养老社区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又将如何面对我们的客户?


当然,我们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与全球市场截然不同的成功之路,只是,未来,注定是一场大考。


当然,还是经常说的一句话,二十年之后的风险只需交给下一代人处理。这一代,只负责增长。


当然,我们只需观察今天有多少为了养老社区而手持多张保单的中高净值人群。20年后,他或她住与不住,大可让时光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