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从《农民日报》这篇文章,看农业保险之乱象

  • 2023年07月17日
  • 18:53
  • 来源:
  • 作者:保契

保契大家谈

农业保险是中央支农惠农强农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旨在帮助农民有效防范抵御农业风险,实现收入稳定。

然而,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在有的地方却“好经被念歪”。

最近,《农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通过扎实的调研采访和鲜活的故事案例,真实展现了农业保险的种种乱象,让保险人汗颜的同时,也警醒业界,促进农业保险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其真正惠及“三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这篇名为《保险能否让参保农户“种粮无忧”——河南小麦保险理赔情况观察》的文章显示,今年麦收时节,连绵阴雨让河南部分地区小麦出现倒伏、发芽等现象,不少农户损失惨重。然而,本来应该为农民、农业“遮风挡雨”的农业保险,却让不少农民大失所望,不少农户对今年农业保险的理赔感到失望,甚至准备放弃“这把伞”。

文章归纳总结了调研中感知到的三大乱象:一是赔付标准不明,农民一头雾水;二是赔付金额普遍偏低,相对损失杯水车薪;三是未受灾还能“返还保费”,是保险还是理财。

这是当前农业保险发展乱象的一个缩影,但并不是全貌。

不能否认,近年来,农业保险已成为广大农民应对农业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粮食生产上,农业保险凭借着政府优厚的补贴政策,保障农业收益、减少农民损失,极大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稳定器”和“安全网”的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一局面来之不易。

然而遗憾的是,相比巨大的保费规模,此次农业保险在理赔端的表现,着实给对农业保险寄予厚望的农户泼了一盆冷水,也为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农民日报》记者的调查让人触目惊心——

在赔付标准方面,在河南省不同地方、不同农户之间,每亩小麦的赔付金额在25元、30元、52元、65元、90元不等,定损及赔付依据在哪里?保险合同又是怎样约定的?如此随意赔付,应该给老百姓一个清晰合理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赔付金额方面,“杯水车薪”让人心灰意冷。“每亩交8元保费,损失这么重,却只赔20元,而且保险公司根本没来现场查勘。”驻马店市西平县一村民一脸迷茫。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

前几年,笔者在一些产粮大省调研了解到,由于理赔不规范、赔付标准低等,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干部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天天做农户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保费“处理”方面,“返还”现象普遍。在一些地方,一些并未受灾的农户能获得“返还保费”。一些保险公司美其名曰为了“推广农业保险”,但其中的套路和猫腻却让人后怕,更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开展打击行动。

业界都知道,财政支持是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农民日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在保费缴纳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户承担20%,其余80%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

因此,不难看出一些保险公司“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并且承诺“返还保费”的动力所在。显然,农民交的保费是“小虾米”,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补贴才是“大肥肉”。保险公司最在乎的不是农民自己掏腰包交的那点小钱,但如果农民不交保费,“大肥肉”又怎会落到保险公司的账上呢?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一些保险公司不把精力放在为农户、农业提供有效风险保障上,却费尽心思甚至使用歪门邪道套取补贴,不能不引人深思。

实际上,从近些年金融监管部门公布的相关罚单来看,农业保险领域是违法违规重灾区。查勘资料“任性”编制,虚增承保面积、虚假理赔等情况屡见不鲜。值得关注的是,出现虚假承保的业务往往是有保费补贴的业务。

此外,《农民日报》记者采访中获得的一个案例耐人寻味。【采访中得知,大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九旺家的小麦是赶在连阴雨前收割的,亩产达到1100斤以上,因为他有晾晒存放的场地,80余亩小麦至今在仓库内放着。“我们承保公司是中原农业保险,80多亩的小麦险,已经赔付到位。”李九旺说。】

“雨前收割”“有晾晒存放”,依然能“赔付到位”,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农业保险是靠山,化解风险渡难关。”《农民日报》文章开头的这个描述,既是对农业保险作用的深刻阐释,更是农民对农业保险作用的深切期盼。然而,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好好的险种,不走正路走偏路,只会伤了更多农户的心。

打击农业保险乱象,该出手就要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