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压降成本这门艺术,保险公司还能玩得转吗?

  • 2023年05月22日
  • 18:58
  • 来源:
  • 作者: 保契

保契锐评

哈勃·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去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过他的鞋子去走他走过的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当你走过他走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受。

作为平滑风险的保险业,要实现行业定位和目标,首先要做好的自然是其自身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工作。

在行业发展深处滞胀期的当下,放缓的速度让一系列过往高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隐藏问题日渐浮出水面。

长期先不讨论,仅就当下而言,如果说预定利率的下调是行业层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举措,那具象到各行业主体来看,成本压降则是夯实行业行稳致远的基石。

压降成本是关涉利益的,从何处压降、怎么去压降都是艺术,但艺术背后,则是战略选择的问题。

花式压降

在券商、资管、投行裁员降薪新闻漫天飞舞的当下,保险业的类似新闻并不多,但同为金融业,这一情形并不鲜见。

据同业交流信息,尽管名目不同,但在人力资源上做文章的机构越来越多。不管是编制控制还是绩效考核机制调整,抑或是全员竞聘上岗,核心目的都在于压降人工成本。

在此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高管的薪酬保持着平稳的上升。尽管根据监管规定,高管的绩效要延发,但为了保持高管队伍的凝聚力,各类福利津贴频频创新。

与此同时,加班亦成为常态,遵纪守法的公司为之付出的则是更多的薪酬成本以及福利成本。

口号或是实效,最终还是看效果。只是在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下,更多的时候,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对此,同业交流的另一个信息则更有映射意义。在人工成本之外,办公成本亦在此番大规模压降成本的范围内,比如,缩减办公职场面积,严格控制水电费支出。

为此,同业曾有一个笑话,某公司要求其分支机构每月水费不得超过一定标准,否则要扣减负责人绩效。为此,机构全员自备水壶烧水喝,但很快又被通知电费超标,自此,保温杯便成为标配。

在普通人看来是闹剧,但在工作总结中,却可以是成绩。不管是借人力资源调整之名行谋取私利之实,还是借压降成本之名搞出的保温杯闹剧,在年底经营管理层的汇报中都会成为压降成本的佐证。

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只因位置不同。

真正的成本

从承保到理赔,复盘保单全生命周期,保险业最核心的成本当属销售费用。

基于此,监管层面才会对附加费用率给出上限要求。

但问题在于,现行的附加费用率相关监管限制是基于2019年前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

彼时的费用率放到今天或许并不适用。

对此,行业内亦已有共识。

据同业交流信息,目前银保渠道的小账比例已成为多家公司关注的重点,有声音认为,压降已箭在弦上。

在银保扮演着拯救行业保费规模这一白衣骑士的当下,银保小账亦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尽管监管层面多以虚列费用之名对其予以处罚,进而保护银行和保险机构及工作人员免受刑罚,以保证行业的平稳增长,银行亦已习惯了银保业务带来的高中收和个人收益。

如今,这一平衡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打破死结的是以往被认为最不可能的保险公司。据不完全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正在研究下调小账给付比例的可行性。

不可能中的可能性

保险公司拟主动压降这一成本的初衷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经营压力。在传统银保渠道中短期高现价产品是主流,快进快出的产品结构下,保险公司需要的是现金流,但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等因素的影响,未来银保渠道必将向长期保障型产品转型,一旦消费者长期持有,保险公司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就这一层面而言,其压降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股东层面。毕竟,一旦银保小账下调,缺乏个人激励的银保产品竞争力自然不足,而短期业绩影响的则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

换言之,经营层并没有压降此类成本的动力,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抵触的。

第二,离犯罪越来越近的压力。在此之前,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对于小账大多采取个人/机构严格分离,至少形式上分离的方式来规避领导层的风险。即,个别人因此被处以刑罚,机构及领导本身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但随着这一问题的透明化,既往为实现小账正常流通的方案等不得不成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的行为,没有人愿意为此独立承担责任。

与此同时,基层代理人甚至中高层管理层为了满足更高的利益或者达成某种目的,针对性的举报已日渐专业化。

在此之前,代理人或管理层大多通过监管投诉或私下谈判等方式实现个人诉求,但近两年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直接向公安报案的倾向。

换言之,一旦个人利益受到威胁,鱼死网破,誓把公司高管和银行一并拉下马的极端情形成为潜在的致命威胁。

后记

一位成名已久的知名大V在其微博上写道:讲道德的,是底层人,讲法律的,是中层人,既不讲道德更不讲法律的,才是上等人。

显然,这是极不正确的价值观。

然而其反映出的却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自然是利益。只是中纪委再三强调“金融精英论”的当下,在愈发风清朗正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一切不正常终究会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