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保契锐评丨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农险值得一提

  • 2023年03月08日
  • 15:58
  • 来源:
  • 作者: 保契

保契锐评 ★

《农民日报》,农业农村部主管的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三农央媒。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的问题讲了很多,《农民日报》选取了十个关键字予以总结,分别是“粮”“田”“强”“民”“供”“上”“绿”“科”“教”和“康”。

遗憾的是,全文并未就三农领域的保险保障给予任何阐述。

与此同时,作为银行保险业的唯一行业报,《中国银行保险报》亦将政府工作报告中与金融相关的表述全部做了摘抄,而“保险”仅有一处可供摘录,即“农业保险”,报告中对于农业保险的表述原文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值得玩味的是,对比两家行业媒体,关于三农的总结性结论比涉及金融的原文还要多。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此之前,中纪委曾刊文,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

形势似乎在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金融的定位亦在发生着变化。

对此,有金融领域的纪检专业人士认为:当政策可以直接触达实体,那并不能为14亿国人创造实际民生福祉的金融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或许就没有太多的意义。

从这一维度看,政府工作报告仅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表达对保险业的关注则并不意外。

毕竟,保险业中只有农险背后是每年数以亿计的财政支出,更涉及中国人的饭碗能不能端在自己手里的问题。

目前,我国除四家专业农险公司(安信农险已并入太保)外,还有逾30家保险公司在经营农险,几十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均是围绕中央和省市三级财政补贴而展开。

然而无论是银保监会对农险的相关监管处罚,还是农业、涉农财政的刑事案件,基于财政补贴而产生的利益纠葛以及腐败,早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痼疾。

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中央财政的核心逻辑。对于农业保险亦是如此。

在此之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在整个农险中的占比基本可忽略)均采取直接补贴方式,即中央、省、市和农户按比例支付保费,通常农户自行缴纳的保费占比不超过20%,其余80%均由财政直接支付。

但在这一支付过程中,灰色地带对资金的消耗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典型的如,承保数据不真实(骗取财政补贴)以及惜赔、拒赔(通过与当地政府农业、财政主管部门协商赔付率,而不是基于农业的真实损失正常核损核赔)。

也正是基于此,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迅速获批,并正在成为农险领域的真正主导者。

这一逻辑的基础在于,再保险机制有着天然的政策撬动功能,而我国农险要想真正实现为三农保驾护航的作用,把钱花到刀刃上,则必然需要完成由财政补贴向以再保险形式撬动农业保险的模式转变,即从补直保向补贴再保险和直保并重,然后逐渐过渡到以补贴再保为主的政策性农险模式。

当然,从中农再成立的初衷看,其意亦在于以再保险机制撬动直保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并以此为抓手,主导农险向“普惠型农业保险”+“补充型农业保险”模式转变。

在此背景下不难发现,中农再的实际架构由农业和财政两条线主导,保险监管似乎一再被弱化。

对此,可以通过中国农再正式成立后我国农业再保险市场运作规则的主要载体《标准协议》观察。根据《标准协议》,分出公司所承保的所有农业保险业务,均需要将其保险责任的20%向中国农再办理成数分保。通俗地讲,所有农险保费的20%将被强制分保至中农再。

在中再的法定比例分保已成为老黄历的时代,农险领域的强制分保,则或明或暗地印证着农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

而从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惜字如金的表述,到实践中农险模式的变革,农险直保公司以费用拼市场的初级阶段应已基本走向尾声,而以技术和服务为主导的政策性险种服务能力则将成为第二阶段的核心。

换言之,当三级财政补贴更多通过再保支付时,直保公司再如此前般以费用换市场则可能陷入亏损的泥潭。

当然,近年来之所以如此多的公司在农险领域拼抢,根源则在于其的确是个好险种:赔付率可控、经营成本固定,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农业大灾三十年一个大周期、十年一个小周期,其余年份农险基本都稳赚不赔,即便放到三十年的大周期看,农险基本也是稳赚不赔的。

而当财政支付由直接补贴直保转向直接补贴再保后,农险则可能成为赔钱的险种。

尽管是近年来非车之外增速居前的险种,但接下来,各经营主体不得不对农险抱有更深层次的紧迫感。

时也、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