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业务数据增速下滑、渠道突围迟迟未有成效,经历了多年的超高速增长后,近年来,保险业似乎陷入新一轮的“滞涨期”,自去年以来,滞涨效应加剧。
这一局面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亦有疫情的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内部困境。
不管是与发达市场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差距,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险保障深度需求的回应,保险业都有责任在变革中探寻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发展逻辑。
保险业怎么办?
答案的方向或许早在2017年就已明确——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即日起,保契将通过系列文章予以阐述,并联合新浪财经在其《金融大时代》系列专题中刊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上半年,在车险保费增速持续低迷的境况下,非车险业务开始“担纲”财险业增长极,与车险业务形成“双驱动”格局。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财险业保费达6029亿元,同比下滑2.9%,6月单月同比下滑5.8%。从数据来看,财险业保费增速反弹“拐点”依然没有出现,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不过,在行业性低增速下,非车险表现亮眼:上半年保费收入3599亿元,占财险业保费收入比重升至49%,这在过往几年极其罕见。例如,2019年非车险业务占比仅为37%,2020年占比为41%,今年上半年占比基本与车险持平。
01
车险“黄金10年”早已远去
非车险业务占比的迅速提升,衬托出车险业务的持续低迷。
实际上,2016年以来,车险保费增速开始略显疲态。经过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车险综改的影响,车险业的高光时期便一去不返,开始进入了让从业者难受的存量博弈时代。
近期,甚至有财险公司管理者感叹,今年以来“财险行业的大小公司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得难以喘气。”
笔者从行业获得的交流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车险综合成本率进一步攀升至99.9%,同时,中小财险公司车险承保呈普遍亏损的状态,不同险企间分化较为明显。若非投资端硬撑,车险已经处于行业性无利可图的境地。
为何车险业会陷入如此窘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车险业的低迷,既有宏观经济放缓、监管趋严的外部因素,也有保险公司经营层面的内部因素,内外因叠加才让从业者“难以喘气”。
从宏观层面来看,2006年-2015年,正好是中国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这一区间我国GDP快速增长,受益于此,我国财险业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6%,车险业务作为财险业核心业务,贡献了主要增速。这也是财险业发展的“黄金10年”。
不过,不过2016年-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叠加新车销量低迷,车险业增速开始略显疲态,这5年我国财险业保费复合增长率已经低于10%。
2021年,车险保费增速持续承压,上半年车险保费收入为3744亿元,同比下滑8%,远低于上半年财险业-2%的增速(财险公司保费增速为1.7%),明显拖了财险业的后腿。
业内人士将今年车险保费的低增速归因于以下几点:一是,宏观经济有下行趋势和压力,消费不振,抑制行业增速;二是,近年来汽车销量增速放缓,行业增长的天花板下压;三是,车险综改持续影响险企的保费收入;四是,监管趋严……
今年下半年,车险综改即将满一周年,对车险保费的影响逐渐削弱,不过,其他外部因素并没有出现向好的迹象,车险业或将持续承压。
02
非车险成新增长极
与车险形成强烈反差的,非车险业务增速亮眼。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财险公司业务中,上半年非车险业务保费达3599亿元,占比升至49%,同比增速高达14.8%,让人眼前一亮。详见下表:
整体来看,除保证保险之外,健康险、意外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工程保险、家财险均出现快速增长。
今年6月份,受非车险增速的提振,头部财险公司保费增速略有回暖。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以及中国太保分别实现产险保费收入242、492、1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9.32%、5.66%,增速相较5月份增长5.86百分点、16.7百分点、7.47百分点。
从不同公司来看,今年年初,平安产险常务副总经理史良洵就表示,公司除了继续聚焦平安产险的优势赛道车险外,未来在非车险领域,公司主要从健康和出行两个领域进行深度的布局。
他提到,从健康险市场来看,去年全国的总保费为8000亿元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2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市场需要险企去研发、设计更多优质的保险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而从出行领域来看,当前市场上的诸多产品和保障服务还不是很丰富,例如客户在紧急突发状况下需要的救援、服务等,为此,公司将着力设计一些更加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03
转变增长方式是破卷之路
尽管目前非车险业务增速较快,但由于车险增速较慢,大幅拖累了行业增速。因此,财险业要走出低谷,需车险、非车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转型与改革成为财险公司当务之急。
不过,如何转型依然考验着保险公司经营者。从转型路径来看,近期,多家险企掌舵者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避开存量低质量竞争等方式。
原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谢一群近期表示,保险业要在困境中突破重围、破局而出,应当“跳出保险看保险”,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发挥自身风险管理优势,深刻理解把握新阶段、新格局中的保险新需求,优化产品服务供给,避免存量市场的低水平红海竞争,开辟行业发展的更大空间。
具体来说,谢一群还提到了六大的发展路径:一是深入服务乡村振兴,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中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二是深入服务智慧交通,在顺应未来交通方式变革中谋求发展机遇;三是深入服务健康养老,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中把握行业发展红利;四是深入服务绿色环保,在“碳中和、碳达峰”中推动保险产品创新;五是深入服务科技创新,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中打造新增长点;六是深入服务社会治理,在政府职能转变中拓宽行业发展领域。
大家财险总经理施辉的观点与谢一群颇有类似之处,其认为,增速下降后的存量博弈时代,生路只有一条:成本效率,客户经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是破卷之路,这里面“人”是决定性因素。施辉还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在差异化、精细化方面下功夫。高质量发展,除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比较难的是形成高质量发展能力。专业化、精细化口号后面,其实挑战的是行业是否拥有了多产品线,从销售、两核、运营、客服、查勘等专业技术条线到经营管理条线的高质量人才队伍。财险业的多产品线,是需要专业精细的行业。
二是,加快对科技的运用。保险科技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更多的应该聚焦在保险需求的挖掘、细分;聚焦在销售环节的方便快捷实现。保险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客观上说可以把很多流程、规则、标准固化于系统,提高专业化经营的运营能力,但机器、系统是服务于人的思想的;需求、产品、模式、需要人来探索推动;理念、思想需要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保险科技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内涵将更多的融入科技运用后的元素,其内容和标准也将会得到丰富和补充。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需求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正创新,以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为财险专业精细之载体,才能真正具备高质量发展之能力,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道路。
此外,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梓木近期也对媒体表示,如果不能通过差异竞争的道路走上良性的循环,不能创造新的客户价值,那么这些公司最后就面临着退出市场的命运。
王梓木表示,过去车险大多是通过代理人办理,但代理手续费比重非常之高。而各家的服务相差不多。可以说保险业单纯在手续费上的竞争就是一种内卷式的竞争,如果这款产品继续恶性竞争下去的话,各家保险公司就会亏本。保险业“车改”以来,有些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已经超过了100%,还在不停地卖同类产品。产品模式都一样,最后竞争就归结到手续费的竞争,这就是一种内卷。因此,要通过差异竞争的道路走上良性的循环。
从头部财险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来看,笔者获悉,财险“老三家”的综合成本率控制较好,一方面与其车险保费收入高,规模效应明显有关;另一方面其也在大力调整业务结构,提升家庭自用车等优质业务的占比,压缩高风险业务,同时,其在直销渠道建设、提升续保率等方面也更具优势。
而对于中小财险公司来说,面对车险综合改革,其有几个短板:一是管理成本相对于大公司处于劣势;二是渠道和队伍建设难度大,业务掌控力度不强;三是产品开发能力、定价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中小财险公司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才是制胜之道。
< END >
BaoQi
投稿邮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权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文本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金融大时代》
保险业能不能出现“晓华姐”
现实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财险公司出路何在
举国关注之下,保险业能答对养老这道题吗?
从宏观视角看开门红发力点
上市险企三季报集体爆红,分红险大卖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伤害的到底是谁?
小米车险能否熬过车险“报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养老社区或将迎来黄金二十年
《保险法》修订猜想
看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信心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