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寺庙养老异军突起,能否引得养老市场百花齐放?

  • 2024年02月25日
  • 11:50
  • 来源:
  • 作者:保契

保契锐评


人生,终究是一场归途。




从呱呱坠地到离开人世,直至终了,才发现万事皆空。




当然,这个“空”是佛教徒所追寻的,与道家的“无”,颇为神似,都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渡化之旅,皆为“出世”。表述各异,但殊途同归。




不过,作为虔诚的马列主义信仰者,我更相信“有”。古代先贤首推儒家,其始终倡导“有”,或者说“入世”,当然,马列主义亦是如此,它们都着重于对客观世界、人、事物的解释、说明和理解。




如是而言,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不可能跳脱出现实世界的干扰而一味地去追寻内心的宁静,即便如王阳明先生,亦难以躲开世俗的纷纷扰扰。




换言之,客观世界与内心世界相互左右,每个普通人都很难跳脱出物质世界去谈精神的丰盈,亦难以仅仅依靠内心的丰盈而换取丰厚的物质生活。




反射到现实世界,则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




从入学之日起,普通人的人生便开启了被物质世界所左右的极限模式,考试、升学、就业、职场升迁、收入薄厚、子女教育、父母照护……




在这场没有预演的人生旅程中,年龄裹挟着每一个人匆匆向前,停不下亦不敢停。




匆匆60年,任何一种心境的调适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应对当下的物质焦虑。直至退休,人生方才告一段落。




在传统多子多福的宗族观念下,养老本不是问题,毕竟“养儿防老”的宣贯,仍言犹在耳。




在今天,养老之所以成为问题,当然与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概而言之,少子化、老龄化以及与之同步的大环境,才使得养老才成为最急迫的大问题。




年前,『保契』刊发过一篇随笔《养老社区,不归路》,以日本观察者观察结论为视角畅想了我国未来的养老路径,结论是居家养老是主流,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9073并不会因为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崛起或引导而改变。




普世的才是普适的。




春节期间,在有限的范围内观察了一些群体的未来养老路径规划,从伪中产到真中产,从小干部到真正获取到时代红利的实权干部,对于未来的养老基本呈现出三级分化的趋势:




一类是经济实力足够优渥的人群,其将在或已在更宽广的世界中,享受全球化的养老福利;




另一类是正在观察或已经锁定养老社区的中产人群,但这一群体却是内心波动最大的群体,犹豫的天平正在向不确定性转移。




最大的一类群体当然是伪中产,都已或多或少地在为未来的居家养老做准备,临近子女的一套单独住房则成为共同的诉求。换言之,在他们身上,仍可明显观察到“养儿防老”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当然,养老社区的价值从来都不应该被忽视。毕竟,对于规模庞大的老龄化群体而言,各式各样的需求都应被关注,只是,“养老社区”的定义和外延则可能会成为最具争议的话题。




在互助式养老的试验田不断壮大的当下,寺庙养老等新兴群体养老模式亦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人均寿命高、癌症等重疾几乎鲜有发生……




在被公开报道的寺庙养老案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加之早中晚课中不断地净化心灵,让养老成为一种修行,而虔诚的居士(志愿者)照护则从根本上杜绝了靠提高工资来留住护理人才的瓶颈问题。背后原因在于,在佛家,居士们是相信因果的大善人,辱骂殴打被照护者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毕竟,三世轮回的观念已深入其心。




也正是基于此,养老照护中的道德问题一旦与信仰相关联便迎刃而解了。




老龄化社会催生着诸多关联业态的蓬勃发展,亦使得养老模式本身愈发百花齐放。在不断被拉长的时间周期里,孰优孰劣已难以一家之言来定义,随着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更加理性、客观且符合自身实际的养老模式将重新占优势。




养老,这一极具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可以标准化,但模式却越来越难以标准化。从这个视角出发,养老周边服务或才是未来的真正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