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从爆火到沉寂,普惠健康保的网红事业曲线

  • 2023年12月12日
  • 18:25
  • 来源:
  • 作者: 保契

保契锐评


2015年,深圳试点“深圳市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对此,业内多将之称为普惠保的雏形,但从实际意义上看,其很难被视为惠民保的开端。




惠民保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幸福感,应始于2020年。




尽管拓展速度异常迅猛,但从2020年一夜爆火到2023年的沉寂落寞,三年多的时间,普惠健康保便完整演绎了一个网红的事业曲线。




12月5日新闻报道显示,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参保人数突破200万,2022年同一天,新闻报道显示,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参保人数突破200万。




从参保进程看,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参保人数并无太大波动。




尽管统计口径不同,但从过去三年数据看,参保人数下滑的趋势不断加深。




比如,2021年北京有两款惠民保产品在售,合计投保人数超400万,而2022年合并为一款产品后,合计投保人数最终定格在350.8万。根据媒体统计数据,2022年北京、上海等多地的普惠保参保人数均呈现断崖式下滑。




对此从根源上看,性价比仍是核心。




首先从费用角度看,近年来惠民保的费率节节攀升,从最初的几十元到今天的几百元,随着费率的提升,部分标体或健康体大多选择弃之不用。毕竟,对于补充型医疗险,几百元的保费与市场上纯商业保险相比,并无太多优势可言。




但保险的本质是基于大数法则的风险分担,一旦参与人数不足,其大数法则便会失效,而与普通医疗补充型保险不同的是,惠民保对非标体/既往症人群非常友好,承保控制几乎为零,这也就导致了其在承担非标体高额赔付的同时,却不能实现前端的风险控制,相当于让更多的健康人群为非健康人群分担更多的保费。




基于此,承保形势自然进一步恶化。




不管是直保公司还是业界专家学者,对惠民保中健康体的获得感不足多持异议。毕竟,本就低频的保险产品,如不能让消费者感知到,基于价格的敏感性,健康体的投保动力自然不足。




对此,专家认为,提升其日常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是留存健康体的必然选择,但对于惠民保而言,在承保理赔之外,再做健康服务显然已超出其本身的设计范围。




毕竟,保险公司对医药的话语权不足,不管是近期爆火的名校博士发现医保套费,还是一直备受诟病的医保药品价格畸高,医保报销后自负费用基本与在药店自费购药价格持平的问题,都导致药企(医保)卖多少钱,保险公司都只能被动接受。




换言之,如果惠民保不能与医保真正衔接,且与医保一并介入医药价格,进而实现药价/诊疗费用控制,则惠民保的惠民之路注定不可持续。




当然,这不仅是惠民保的问题,亦是全部涉医保类商业保险的共性问题。




但对于保险业而言,想靠一己之力改变困扰社会多年的医疗痼疾,显然不具可行性。




当下可以做的,或许只能是积极谏言,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