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保险业该如何重拾信仰

  • 2023年09月13日
  • 18:14
  • 来源:
  • 作者: 保契

保契锐评

近半月来,行业新闻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半年报,数据光鲜亮丽;二是人事动荡,新人新事或中纪委的接连通报。

不管是数据背后映射出的真实场景,还是人事更迭背后的价值导向,归根结底,呈现出的都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外显出的信仰趋势。

短期增速的信仰、保费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等似乎愈发成为行业常态。

但常态并不一定是对的,在一个“不对”的轨道上,信仰更容易走向歧途。

回望人类的发展历史,但凡信仰,都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比如,人类观察一颗种子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再到收获后留下的种子,依次循环,通过这种自然秩序的规制,进而构建起春夏秋冬四时的信仰。

也就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智慧首先是要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反季节蔬菜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辉煌之后日趋走向没落。典型如,在北方,冬季来临时,人们似乎又回到了大白菜包打天下的时代。

生活的智慧,可以迷失一时,但不会迷失一世。

那保险业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毕竟,不管是海盗传说还是劳埃德咖啡馆的人文思想,保险,归根结底只是保险,是一种人类社会固有的平滑风险的机制。

但不管是半年报中所映射出的银保打天下的现实,还是频繁的人事更迭,似乎都在传递出一个信号,保险业越来越多的主体,其信仰之锚越来越锚定于一时的增长。

但这又是一个悖论。

在佛教经典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行深”强调的便是实践,是指信仰本身是需要的实践,尤其是“深”字加入其中之后,更是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不断地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有时候做了,但可能做得不够,就是“行不深”。

换言之,信仰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力量,哪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信仰。

但对于各行业主体之前的掌舵者或是今天刚刚接任的掌舵者,大多是行业内摸爬滚打的老兵,行已多时,不能说没有体悟,在多位行业老兵个人的微博微信中,亦经常可以看到其对行业的反思,对增速的反思,对银保等业务模式的反思。但为什么一到具体的实践中,各种短视行为却犹如沉重的惯性,一发而不可收呢?

这大概要区分两类,一类是被权力裹挟其中的人,在各种权力的斗争中成长,熟知权力的价值和来源,其短视行为自然难以规避;另外一类则是典型的知识型选手,也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类高管群体,但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是,有知识就会卖弄,而且从哲学视角看,这个世界上,任何单一一种知识都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是一种“知障”,会被知识所牵绊。

信仰是帮助人解惑的,如果无惑可解,信仰就消失了。

基于此,在极度需要重拾信仰的当下,对于保险业而言,回归传统,回归到保险本身,或许首先要从主掌各个行业主体的人的回归开始。

行业需要的是一批心怀大爱、心无旁骛,可以真正生活在土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