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上市了。
在国家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严防资本无序扩张的当下,着实有些扎眼。
朋友圈一片狂欢,这是资本的盛宴,却不意味着资本的胜利。
一直披着“慈善”“公益”外衣的水滴,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家保险科技公司。
这符合这类企业的惯常套路。搞网络互助、医疗费用众筹,本就是为了“引流”,借此切入保险业,完成流量变现。
如今,上市已成,钟也敲了,留给业内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关于水滴本身,耳熟能详的就是三条腿走路:众筹、互助和保险。现在,互助业务已关停,“流量”被关掉了一个“水龙头”,显然是水滴不想看到的,但要上市,必须关掉。
从监管角度来讲,和“钱”打交道的业务必须持牌经营,金融业务必须全部纳入监管。显然,互助业务属于非持牌经营,要在审查更严格的美国上市,这样的业务只能剥离。
一家企业要上市,除了合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更是关键。它不仅事关企业能否上市,更决定了企业能否长远发展下去,这比讲“故事”、做PPT更重要。
那么,水滴呢?
截至目前,水滴仍处于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水滴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6.64亿元。招股书风险因素部分也提示称,经营亏损的情况以后可能会持续。这符合互联网公司“烧钱”的风格,但却不是保险公司的风格。
钱都花到哪去了?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销售和营销费用分别为1.85亿元、10.56亿元和21.31亿元。营销费用增长的同时,研发费用占比却在急剧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29%、14.2%、8.1%。
这对一家“科技”公司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从本质上讲,水滴是一家保险中介公司,商业模式千篇一律,会卖保险、能服务好消费者就是核心竞争力。但一味靠“费用”打天下、抢地盘,具有明显的粗放扩张特征,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趋势。
诚然,水滴的管理层很懂互联网,这是他们的发家本领和立足之本,但要弄清楚保险业的经营和发展规律,还需时日,更需磨砺。将互联网那套打法简单嫁接到保险中介行业身上,能否实现有效融合达到1+1>2的效果,有待继续观察。
水滴的创始人,也曾经是美团外卖的联合创始人,经历了美团外卖的创建与发展。但是看到一个个外卖骑手被深深地困在系统里,在算法的驱使下疲于奔命,我们不仅为保险中介和保险消费者捏了一把汗。
另一方面,水滴长期以来依靠资本“输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来看数据: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筹贡献的流量占比分别为46.5%、23%、13%,水滴互助贡献的流量占比分别为38.6%、12.4%、3.6%。
现在,互助业务已关停,水滴筹的“水龙头”功能也不可持续,这表明水滴的“造血”能力在下降。
于是,水滴早就开始加强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第三方流量渠道的流量占比逐年递增。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9%、34.8%、44.9%。
这成了一个悖论:一个靠流量做生意的公司,却要花大价钱去买流量,这样的模式显然经不起推敲。可以预见的是,水滴将来还是会想办法扩充自己的流量,但在这个悖论下,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高成本也会转嫁到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身上。
实际上,“高成本”其中之一就是佣金。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30.28亿元,其中2020年营收中近90%来自佣金收入。这意味着其营收结构单一,暗藏风险。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
近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明确提出,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在敲钟仪式现场,水滴创始人说,“公司赴美上市只是一个很小的里程碑,仅是一轮融资而已。我们内心深处是更要静下心来,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长期的普惠用户,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很多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