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只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于6月20日正式结束募集。
截至目前,养老理财的发行数量已扩充至24只。首批产品“面世”仅过半年,目前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合计募资规模就已超400亿元,这还不包含今日结束募集的两款产品。
与银行业财大气粗的400亿元相比,试点时间更长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反而显得杯水车薪。
2021年6月1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落地。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12万件,累计保费近9亿元。
如此看来,我国的商业保险似乎会在养老三支柱之中丧失主导权,而银行则将成为主力,聚集居民百姓手中日益增加的财富。
上述情况虽与发达国家的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有出入,却又与我国国情十分相符。银行不仅可广泛触达有养老需求的人群,其理财方式也契合部分特定人群的风险偏好,中短期内来看,养老理财及储蓄占比的确会占据压倒性优势。
但伴随利率下行的大趋势,银行产品的财富管理功能或将分别由保险和基金产品所部分替代。可见保险业的机会在未来10年,面对眼下的暂时不如意,也不用过于垂头丧气。
01 养老理财规模上线扩容至2700亿元
2021年12月6日,首批试点的养老理财产品在“四地四机构”开始募集。
尽管试点阶段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资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但四只产品均在募集期首日完成了累计募集金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后期各产品募集保持平稳上升。火爆的销售情况可见养老理财产品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从收益率上看,首批发行的4只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1.5%-4.5%之间。在年初以来市场回调的背景下,今年成立的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仍相对稳健。在已披露净值的21只存续养老理财产品中,最新净值均超过1。
2022年3月1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对于已开展试点的4家机构,单家机构产品募集总规模上限由1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对于新增的6家理财公司,单家机构产品募集总规模上限仍为100亿元。此外,贝莱德建信理财于2022年2月获得试点资格,募资上限100亿元。
扩容后,养老理财市场规模上限从最初的400亿元扩容至2700亿元。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统计,截至5月18日,发行的17只养老理财产品,实际募集金额合计466亿元。
不过,从目前发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来自首批试点机构,第二批试点机构的理财子公司尚未有养老理财产品“面世”。
截至6月20日,养老理财的发行数量已扩充至24只。从投资性质来看,其中16只养老理财产品为固定收益类,另外8只为混合类;从期限类型上看,多为3-5年的封闭净值型理财产品,时间虽久于大多普通理财产品,对于需要跨越周期的养老资金来说,期限仍有延长空间。
那么究竟是哪些优势奠定了银行业在养老第三支柱中的份额基础?
具体来看,首先是广泛的客户基础。2021年多家银行客户数量上亿,其中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也不在少数,银行对用户的广泛触达,可以说是该渠道的显著优势。
其次则是养老理财产品自带吸睛能力。由于其产品相对简单投资者好理解,具有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的竞争优势,产品吸引力十足,也为银行带来巨大资产规模。
在客户、产品、制度等多方优势下,银行系短期内将占据养老第三支柱中的较高份额,但长期或将随着各类产品销售渠道的放开,相对优势或将逐渐缩小。
02 商业养老保险多次试点
相较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养老理财后的旗开得胜,保险行业对养老的探索略显曲折坎坷。事实上,在2021年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之前,保险业对养老产品已有另一探索——税延型养老保险业务。
自2018年试点以来,截至2021年末,税延型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3亿元、参保人数超5万人,整体发展不及预期。业内普遍认为试点覆盖范围窄导致整体参与人群有限、税收优惠力度较小以及业务流程繁琐等三大原因导致产品整体吸引力不足。
2021年6月1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试点,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为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及新华保险6家;2022年3月起,银保监会将试点区域扩大至全国,并进一步扩大参与保险公司主体,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
吸取税延型养老保险的经验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开局势头不错,但业务量还不大,主要惠及各类灵活就业人群,弥补新业态从业人员养老保障缺口。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更加灵活,可多次不定额追加保费。其次,与传统养老年金相比,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为独立账户核算,同时具有投资连结属性。此外,专属养老保险在领取时也更加灵活,可转为年金支付。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12万件,累计保费近9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超过1.5万人。
从首批参与试点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来看,其2021年相关产品的投资收益率较为可观,稳健型账户年化利率在4%-6%之间,进取型账户年化利率在5%-6.1%之间,整体表现亮眼。
例如,中国人寿去年推出的两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度结算利率分别为5%和4%;泰康人寿的两款产品年度结算利率分别为6.1%和6%;新华保险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结算利率为5%。
根据监管要求,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消费者达到60周岁及以上方可领取养老金,且领取期限不短于10年。这种制度性的长期设计安排,很好地体现其养老属性,防止产品设计的异化。
目前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虽然没有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支持,但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制落地过程中,该产品入围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的可能性很大,待政策落地,其产品销售也将快速增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壮大第三支柱。
03 养老靠银行还是靠保险?
虽然拥有渠道优势及客户信任度,但银行在产品端能力和服务端能力上略显不足。产品端看,其在投资上以流动性强、表现稳健的固收类资产为主,投研能力有待提升;从服务端看,客户经理仍以产品销售为导向,在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以及个性化服务方面有待加强。
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或储蓄类产品,保险业在抵御长寿风险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具体来看,基于保险业大数据制定的生命表,是行业精准覆盖长寿风险的技术基础。
以生命表为基础,运用专业精算技术开发的年金类产品,是唯一能够提供保证领取、终身领取等功能的金融产品,能够有效覆盖老龄群体长寿风险。资管新规实施后,养老保险产品是唯一可以提供超长期限、保底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
收益保底这一点银行很难打包票说能做到。养老理财虽然目前净值都已经破“1”,但也并没有完全消除其不保本的可能性。
此外,保险业可通过将长期资金优势与康养生态圈布局结合,在打造康养产服生态体系方面显示出特有的综合价值。长期来看,保险产品的康养布局也是行业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核心竞争力。
眼下看来,9亿元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与超400亿元的养老理财似乎难以抗衡,但算上年金保险等数据,可显示出保险业仍然对养老的探索积淀已久。根据保险业协会数据,2020、2021年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712亿元、620亿元。
如果保险业能像在很多发达国家市场中一样,在养老第三支柱中起到主力军作用,那么行业的保费增长还有巨大空间。
银行保险各有千秋,但商业养老金融的市场刚刚开启。以专业基础和综合优势获得社会和百姓的信任,商业养老保险还有机会赢得更为广阔的“地盘”!
监管工作会带来的保险业新希望
罕有人至的商场背后,是险资的另类投资经
年终奖
防盗易、防家贼难——系列新规有感
逆周期中行刑衔接的可能性
提防分红险异化为金融怪兽
琼瑶今日花葬,我们到底该如何优雅地跟世界告别
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解读:破解公司治理难题,力促专业化经营
走失的保险代理人
浅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优化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