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三重劫
- 2020年04月18日
- 16:22
- 来源:
- 作者:
欲让人灭亡,先使之疯狂。
2008年的年初,号称“黄金十年”最牛股票的平安保险,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疯狂。当然幸运的是,平安最终逃脱灭亡。
1月18日,中国平安召开的董事会会议通过了规模庞大的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发行不超过412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中国平安A股1月18日收盘价98.21元计算,增发A股筹集资金将达1178.52亿元,两项再融资总额将达1591亿元左右。
这一再融资规模远远超过了海通证券所创下的260亿元的最大笔再融资纪录。平安的天量融资,时间是在其上市还未满一年之际,数量是IPO的4倍,更是其净资产的1.6倍。消息一落地,即掀起惊涛骇浪。
1月21日,中国平安股价开盘出现暴跌,午后躺在跌停板上;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当天跌幅均超过8%;上证指数暴跌266点。
紧随平安增发7天左右,上市以来已经多次融资的浦发银行,也宣布了400亿的融资计划。脆弱的市场惊恐万状,夺路狂逃,股指飞流直下,一路狂泻!极短的时间内,沪深市值蒸发17万亿,而流通市值已经损失近6万亿!
天量“增发门”仅仅是硬币的一面。
和巨量融资捆绑,引起市场负面情绪的是,2007年上市金融企业公司的天价年薪,尤其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为甚。
平安因为马明哲6600万的天价年薪,傲视中国上市金融企业高管群雄,成为众矢之的。对于向来对“巨富”心中充满负面纠结,人数又众多的一般投资者而言,这样的年薪,即使合法,但是难说合情理。
初尝海外投资的平安,一抬头就撞了南墙,经历了海外投资的富通之痛。
2007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通过旗下寿险公司已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
这原本是一场被平安看好的联姻。不管是财务角度,还是战略意义,投资富通似乎都是一桩好买卖。
从公司策略,收购富通,这是平安布局全球,完善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支柱”的重要一步。巧合的是,2008年,是中国平安成立的20周年。过去的20年中,平安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在第四个五年中,平安初步完成了综合金融模块的搭建。非保险的金融业务是平安未来国内战略的重中之重。
名分上,中国的金融机构将首次出现于全球投资机构之前。2008年4月2日,平安在深圳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前者以2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2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富通投资更名为“平安富通投资”。
一个细节惊艳市场,平安采取了现金支付的方式。
在提供给分析师的文件中,平安回答了“为何选择富通投资管理”的四大原因:“可观规模”,截至2007 年12 月,富通投资和荷银资产管理共管理2450 亿欧元的资产;“可持续增长和优良的业绩”;“独特的分销”,以及“多元化的业务”等。
除此之外,平安还算过一笔小账:富通投资多年以来的内部分红收益率为6%~7%左右,按照平安保险资产配置的大原则,依样画葫芦,平安保险投资富通亦是划算的。
马明哲在反思富通投资案例时,曾经将平安的小算盘一一列出:“当初投资富通的主要考虑是,富通是欧洲领先的金融集团,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既往业绩及适合公司需求的分红政策,与公司的保险基金久期较为符合。根据富通的历史业绩,公司以及财务顾问所进行的财务模型测算,该项投资能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与平安寿险的长期负债是很好的匹配。同时,该项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平安资产的全球化合理配置。另外,除了获得财务投资的价值外,平安还可以引进、学习其综合金融、资产管理及交叉销售等方面的领先经验和技术,增强平安在本土的整体竞争力。”
但是,综观中国大型企业出走海外,无一例外都是铩羽而归,屡败屡战。平安能够免俗么?
彼时,市场的担忧之一在于价格。
中金公司分析,根据富通公布的资料整理,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合并荷银资产管理)2007 年的净利润约为2.57 亿欧元,50%股权的净利润则为1.29 亿欧元,那么平安21.5 亿欧元对价所对应的2007 年静态市盈率为16.7 倍。而招商证券估计,动态市盈率可能接近20 倍。“(这一)估值是无法说便宜的。”招商证券的报告认为。
更大的担忧在于整合。
汇丰3 月底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对于平安入主富通,至少有四大疑问:“本地之外的多元化是否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资本金是否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到成长中的本地业务上?”“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战略,如何管理全球风险?”“怎样用中国的品牌,留住富通、荷兰银行的顶尖管理层和客户?”
汇丰坦言,平安是中国管理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是布局海外市场通常都是“知易行难”。
时隔一年之后,所有的担忧都被应验,同时超过了最悲观的预期。
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平安和富通就投资明争暗斗,纷争不断,所谓整合只是奢谈;而入股价格,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天价,更可能粘连一堆可能有“毒”的金融衍生资产。
不过,这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的意见。
投资富通之后的巨大心里满足,激励平安继续海外布局。同时,海外次贷危机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限于困顿,并购机会隐约呈现。曾经被市场猜测的并购对象包括英国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小部分股份市场曾臆想平安再融资是为了替“东家”汇丰的次贷损失埋单,马明哲则正式回应说汇丰不需要平安救助。 ,英国保险商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 或英杰华(Aviva)的大额少数股权等。
这亦成为年初之时平安发动天量增发的源头之一。尽管于公开场合,马明哲依然坚持“融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旗下九家金融子公司补充资本金。”
天堂地狱一线牵。
从开始投资富通集团,到为投资损失作减值准备,中国平安经历了10个月的时间。
这10个月,平安交出一笔昂贵的学费:157亿元。
2008年10月6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这157亿元的浮亏将转入公司利润表,并且将在三季报中对富通集团的股票投资计提拨备。平安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作出了“检讨”,但市场似乎没有理解平安。消息公布后,平安股价连续走低,10月9日下探27.40元的新低。
不过,中国平安的“富通劫”仍未结束。
2008年10月15日,平安持股4.99%的富通集团复牌后暴跌约78%,创上市18年来纪录新低的1.205欧元,平安集团238亿元的投资只剩下约16.44亿元的市值,浮亏额扩大到221.94亿元。
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2007年初上任的平安保险首席投资官皮尔斯,这位外来的“洋和尚”悄然离职。
拯救平安的还有一丝运气。
虽然平安的天量融资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高票通过,不过,迫于市场压力和承受力,平安最终在2008年5月表示,将在往后的6个月时间里不再考虑A股融资方案。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平安的天量融资计划得以实施,上千亿元资金投向海外,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可以想象平安的日子将会有多么的艰难!
这年年底,千万高薪至此或将“作古”。
12月初,保监会下发“限薪令”,要求国有保险企业加强对薪酬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规定和程序发放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而这一规定,同样需要其他公司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