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修订版连载 05 巴菲特和复星“保险梦”
- 2020年04月18日
- 16:22
- 来源:陈恳
- 作者:陈恳
这年11月,复星和保德信合资组建的“复星保德信人寿”开门纳客。
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与外资合资的保险公司。同时,复星保德信人寿也是近三年来,保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
就在多数合资限于“合资病”困局的时候,复星的做法有点“逆袭”的味道。
复星集团的当家人郭广昌毫不讳言,要在中国用5到10年的时间,复制巴菲特“产业+保险+投资”的业务模式。
一般理解,所谓巴菲特模式是,巴菲特以保险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平台,利用保险业务提供的大量现金流,为巴菲特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这也使得巴菲特的赚钱效应,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复星意图,通过保险公司获取现金流,尤其是寿险公司,兼具金融投资性质及巨大的现金流,可以为向投资转型的复星,带来中长期优质资本,以提升复星未来的复合增长率。
不过,复星的战略更胜一筹,希望坐拥三张保险牌照“寿险+财险+再保险”,基本囊括保险主要领域。
此前永安财险已经收入囊中。
2007年底,永安保险出现严重偿付能力危机,面临被保监会接管,复星集团参与其增资扩股。永安保险第一轮增资发生在2008年2月,当时永安保险的注册资本金由3.1亿元骤增至16.632亿元。
当时,陕西省属国企延长石油集团通过参与增发,斥资5.46亿元认购33264万股,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复星集团则依托旗下的3家公司——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掌握了永安财险17.2%的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其中,复星医药持有永安保险8600万股,占总股本的5.1708%;复星产投和复星工发分别持有1亿股,各占总股本的6.0125%。
在2010年永安保险的第二轮增资过程后,“复星系”持股19.93%,为永安保险第二大股东。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拍手叫好复星的合资寿险公司。
担忧之一:复星和保德信双方所占的同等的50%股权,谁说了算?
担忧之二:此前国际保险“百年老店”与国内企业合资成立的寿险公司,经营状况难言乐观。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25家外资及合资寿险公司中,仅中宏、招商信诺等8家盈利,亏损的公司占比近七成。而这些亏损公司中,熬不住,不少已经变身中资。合资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什么?
担忧之三:寿险公司5-8年盈利的魔咒,复星和保德信是不是有这个耐心?
不过,这段姻缘双方沟通得很透彻。
2009年9月,在纽约参加路演活动的梁信军,应美国保德信副董事长迈克•格里尔(Mark Grier)之邀,与其共进早餐。这顿早餐,事后被复星集团称为“具有最高含金量”,因为这顿饭是一家投资5亿元人民币险企的起源。
通过这次接触,格里尔了解了复星的投资能力、业绩和投资理念,最重要的是,格里尔被复星集团的“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理念打动。
据回忆,格里尔提出和复星成立合资公司的提议。
与梁信军接触前,保德信于2007年5月份时,联合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分别收购了中国太保15.70%(保德信)和4.20%(凯雷)的股权,从而拥有了在中国国内险企市场的经验。
为何选择复星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格里尔说,“保德信和中国本地大的保险公司合作时的最大障碍,是中国本地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自己的固定战略,而我们也有自己不同的战略,这样的合作关系很难协调。”
花开一面。
获得格里尔的提议后,梁信军向郭广昌做了交流。后者随即飞赴纽约,格里尔详细解释了成立合资公司的想法,包括先行者失败的原因、合资公司成立后的突围和发展路径、如何管理合资公司,还做了目标分解。于是继梁信军之后,郭广昌也认为有必要成立这样一家合资寿险公司。
复星集团和保德信的联姻,是郭广昌学习巴菲特“实业+投资+保险”商业模式最实质的动作之一。
梁信军指出,复星定位投资集团,其核心竞争力为投资能力。“在保险业,我们的投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货币化。因此,保险业是我们长期发展的领域”。
当然,复星对于50:50的合资困境也有策略。
复星保德信的做法是,双方首先任命一个人事招聘小组,这个小组成员由双方派员,之后通过人事猎头招聘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最后由该总经理负责筹建整个团队,团队人员并不由双方任何一方指定,而是从市场招聘。
郭广昌认为合作双方的团结、充分信任和透明决策、对管理层在充分沟通基础上的清晰指引,这是最终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