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决战利差损

  • 2024年08月09日
  • 18:50
  • 来源:公众号保契
  • 作者:

利差损风险,这把悬在寿险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变得愈发沉重,压得很多保险公司喘不过气来。




利差损不是个新问题,而是长期伴随保险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老问题。但每一次风险隐患的集中显现,都让行业如临大敌。




我国保险业曾经历过一场由利差损引发的危机。1999年以前,保险公司曾销售了大量高利率保单,有的保单利率甚至超过8%,随后的降息周期一度令寿险公司背上沉重的利差损。




据统计,1999年前我国寿险业的利差损高达500多亿元。最终这一问题伴随监管部门积极的政策调整,以及国内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得以逐步消化。




保险业是高负债行业,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自有资产,管好这笔钱,并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的应有职责。在当前低利率环境持续和“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随着保险业总资产不断做大,新增保险资金投资需求以及大量到期资金的再投资需求迫切,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矛盾突出,偿付能力充足率、净利润明显下行,利差损风险卷土重来。




于是,监管部门连续出手,最新举措就是8月2日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




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1.5%执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同时,《通知》要求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保险业协会发布。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当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行业和市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释放出监管部门牢守风险底线,决胜“利差损”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实际上,《通知》的出台,也是对前不久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要求“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具体细化和有效落实。




《通知》的出台,也体现了保险监管部门对利差损风险一以贯之的高度清醒和高度重视。7年前,原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曾明确指出,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矛盾仍然突出,保险资金运用面临利差损风险和再投资风险,保险公司要把防范风险放在工作首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7年时间并不长,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改变一个行业的面貌。7年后的今天,与其说利差损风险卷土重来,不如说它从未远离。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化解利差损风险是当前保险业的重要课题。




决战利差损,如何增加胜算?上述负责人也曾给出解题之道:保险行业应对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负债成本,降低收益预期。保险公司要建立产品开发和投资运作的协调机制,产品、精算、投资、销售要协调一致,严防产品定价风险和利差损风险。在产品设计环节,要与资产管理部门充分协商,考虑投资能力和市场状况,真正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良性互动。




今天,这样的解题之道仍然管用。资产和负债就像保险行业的两个“轮子”,只有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行业有序运转。




在负债端,预定利率、保证利率的下调有利于控制负债端成本,但也会相应降低产品的吸引力,预计未来分红险可能更受投保人青睐。保险公司在产品转型上可通过优化定价机制、提升死病差益,贯彻落实报行合一贡献费差益、提升分红险占比等策略优化负债业务结构。




在投资端,从全球市场来看,长期低利率环境对所有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巨大挑战。长期来看,我国可投资产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对国内保险公司来说,可以和负债直接匹配的资产较少。因此,保险公司要不断完善资产配置策略,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的投资组合。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应严格投前准入标准,做好风险评估,还应建立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和交易对手评估体系,增强投后管理能力,加大风险排查和处置力度,更好防范投资信用风险。




此外,监管部门可考虑适时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如推动黄金投资试点等,在利率下行周期内,改善保险公司投资业绩,优化资产配置,抵御通胀和极端风险,缓释利差损风险。还可考虑继续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给保险机构吃下更多“定心丸”。




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对利差损风险,各方携手齐发力,决胜才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