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再创农险新局面

  • 2025年02月11日
  • 17:35
  • 来源:公众号保契
  • 作者:

保契锐评


财政补贴在农险领域的威力正在逐渐显现。




近年来,“非车”成为财险领域的高频词汇。几乎所有的财险公司在稳住车险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都试图在非车领域寻找突破口。与期待中的责任险大发展有所不同,健康险、农险正在逐渐成长为非车领域的绝对主力。




自财险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之后,借助互联网平台碾压式的流量优势,财险业的健康险势如破竹,持续高歌猛进,尽管期间因“假保费真通道”等各种原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整体而言,健康险的保费规模仍稳居非车头把交椅。




与此同时,农险喜人的发展态势则更令业内期待。毕竟,短期健康险长远看并不具备真正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铮铮誓言却让农险有了最大的底气。




这份底气不仅来自巨大的“三农”市场,更来自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在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保费中,中央财政区分不同区域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其中,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为45%,东部地区为35%,与此同时,各省财政需配套给予25%+a的补贴。尽管a的多少甚至正负都因各省财政情况有所不同,但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补贴的总额基本确定,东部至少60%,中西部及东北至少70%。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农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另一份公开数据则显示,2023年度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478亿元。假定统一按45%的中央财政补贴计算,省级财政补贴265亿元,合计743亿元。




合计财政补贴近52%。这一数据看起来并不高,但真实的数据远不止于此。




其一,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基础补贴金额之外,对于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中央财政每年亦有一定的资金奖补支持。尽管计算模式较为复杂,但核心是,只要各省所获大宗农产品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规模大于1000万元,同时上一年度省级财政给予补贴、符合保险原则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费规模权重大于等于80%,则原则上均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奖补资金。




为此,各省市甚至区县亦会同步拨付相关财政费用,在支持当地农业发展的同时,亦能尽可能多地获取中央财政支持。也正是基于此,此项政策下各省市的配套财政支持力度通常亦非常可观。




其二,各市区县会支持属地特色农产品发展,亦会拨付一定金额的财政补贴。尽管这类补贴力度大小不一,但放在全国大盘子一起算,则又是一笔不菲的保费收入。




概而言之,如上各类补贴累计,农业保险保费中的财政资金应不少于1000亿元。




当然,高额财政补贴的另一面则是三农主体自缴保费仍难成规模。粗略看,其规模最高仅在300-400亿间,其中还包含了纯商业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




当然,高额财政补贴是农险保费主要来源的操作模式全球通行,毕竟粮食安全的地位有目共睹。




这一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亦会带来两个共性的问题:一是商业层面上纯自费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几无发展空间,农险的发展必须跟国家三农政策保持高度同频;二是合法合规维度上的权力寻租及贪腐问题久治不绝。




对于第一个问题,前期各财险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从实践看,走的仍是地方财政补贴为主,三农主体自付为辅的路子,换言之,商业性农险的创新本质上已无法超脱于财政补贴而自行发展。




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开信息显示已有多地官员因此落马,从长远看,未来由此“败北者”亦不会绝迹。有媒体称某国有头部财险公司省级分公司一年农险保费可达20亿元,如前所述,如此体量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三级甚至四级财政补贴,在无明显重大灾害发生的年份,资金的腾挪空间则足够大,有人用“刚洗完澡摸电门”来形容每一次的农业招标,玩得好潇潇洒洒;玩不好致命三连击。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从刑法及党纪视角看,最大的风险不在保险这一侧。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出台《2025年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印发《上海市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实施方案(2025-2029年)》……




岁末年初之际,各地财政补贴方案陆续印发,而新一轮的农险市场争夺战亦将开打。不管背后故事如何精彩,但对于中国农业保险而言,则是实打实的新一轮保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