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观察
要不要延迟退休,账户养老金充足与否是关键。
2022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长江养老举办的题为“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论坛上,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戴相龙、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等来自国内政、产、学、研的各界人士在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账户养老金问题时,对此问题基本表达了如是共识。
01 “60后-80初”群体,延迟退休客观基础尚不具备
与会专家学者中,有此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延迟退休表的方案制定者,有曾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权威专家,亦有长期研究中外养老制度研究的专家。观点虽有区别,但整体而言,对于延迟退休,相关专家学者却有着基本的共识。
最典型的有两点:
一是,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账户养老金账户严重不足,所以需要加快推进延迟退休。
二是,加快推进延迟退休需要充足的社会保障福利为前提。但对于即将进入退休阶段的“60后-80初”群体而言,基础条件尚不具备。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养老保障仍以一支柱为主,且其中的多数仅可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被保险(新农保),养老保障与当下实际生活需求存在严重错配情况;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其从事的多是重体力劳动型的工作,如近期针对这一类群体启动延迟退休,从更广泛的层面上看,考验的是这一类群体的体力在高龄时是否可以支撑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换言之,不管从哪个维度看,对于即将进入退休年龄的“60后-80初”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并不可取。
02 躲不开的2035,养老金缴纳与计发月数严重错配成为解题关键
2035年,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压力最大的起始时间点。
但对于“60后-80初”群体实施延迟退休暂无具备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到底如何应对危机?
概况而言,大体有两个方向,一是进一步平衡第一支柱中个人养老金缴纳和计发月数严重错配的问题;二是加速做实个人养老账户。
对于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平衡第一支柱中个人养老金缴纳和计发月数的错配的问题,社会公众基本已有共识。
比如,当前,我国女性退休人员平均领取年限超过30年,领取年限远超发达国家,但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平均年限基本在15年左右。
从实践看,缴纳满15年后,很多人选择不再缴纳社保养老,待达到退休年龄后,直接申请领取养老金。缴纳时间短,领取时间长,成为造成我国一支柱养老金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从官方口径看,我国养老金并不出现亏空。专家认为,是否出现亏空要深入看。
先看专家给出的一个简单数据:从我国启动养老金制度以来,个人账户累计金额应已超60万亿,(养老保险目前是个人缴纳工资收入的8%,企业缴纳16%),即个人缴纳进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假定每年都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应已超过60万亿元;但从公开数据看,目前个人账户滚存金额仅有6.4万亿元。
即个人账户被转入统筹账户发放养老金,从这个角度看,养老金的亏空压力确实很大。
与此同时,深度老龄化已近在眼前。在“60后-80初”群体刚性延迟退休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延长社保养老缴费人群的缴费年限则成为最优解。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延领多得”已成为学界共识。且目前已有多地开始试点,将领取养老金的缴纳年限延长至20年、25年甚至30年。
短期看,相较延迟退休,延长社保养老缴纳年限更具有实践意义。
03 做实个人养老账户,三支柱到底孰轻孰重
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如前所述,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已不能单纯依靠第一支柱。而近期国家频频出台了系列鼓励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那是不是未来的养老,需要第三支柱撑起大旗?
专家们对此持不同观点。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从全球来看,哪个支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有没有钱。
分支柱看。现实中,第一支柱中,个人养老金账户已处于空转状态,要养老,就要确保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中个人养老账户中有钱。
与当前行业普遍看好的第三支柱不同,从全球看,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具有更为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企业年金还是职业年金,单位和个人缴纳的资金都会进入个人账户,是实打实的准个人账户资金,且从财富管理角度看,第二支柱的收益更为稳定,且不需要大众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在养老市场中,发挥着仅次于社保养老的作用。
但现实中,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仅有0.24%的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且以国有企业为主,尽管有新的涵盖5万人的调查显示,非国有企业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正在提升,但作为非强制险种,其推行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第三支柱,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养老基金等金融产品,尽管其亦是准个人养老账户资产,但其考验的确实消费者个人的金融素养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毕竟仅就近两年看,理财产品的收益亏损幅度远高于企业年金/个人年金。但公开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上线满月后,开户数已超1700万。
即不管从哪个维度看,真正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答案在于第二支柱而非第三支柱。
基于此,政产学研各界专家近期多在研究如何实现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资金的打通问题。但整体的观点认为,除非员工离职且新工作单位未缴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情况下,打通二者之间的资金通道才有意义,即将原单位缴纳的企业年金提出后购买个人养老金融产品。
在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税优仅有3%且未将来领取时不可扣除资本利得税的背景下,三支柱的资金几乎难以形成规模,换言之,二三支柱间资金打通暂无实际意义。
04 可期待的养老解决方案
细分的解决方案有很多,除前述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外,概况来看,真正的解决方案屈指可数。
一是,拆分第一支柱中的个人养老账户资金。既然第一支柱中个人养老账户资金已被统筹,那要做实个人账户就需要减少第一支柱中个人账户的缴存金额,有专家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是:
将养老保险中需个人缴纳的8%减半缴纳,即4%进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剩余4%进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确保老百姓的个人养老账户能够真正持续积累。
而该方案的前提是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强制化,当然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是否会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企业的缴纳比例可以适当降低至2%。
该方案的好处在于,解决第一支柱中个人账户虚转问题的同时,亦解决了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的问题。借鉴全球成熟方案,以第二支柱快速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为人口负增长时代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二是发力第三支柱。对此,专家认为,除提升12000元/年的免税额度外,借鉴全球经验,给予个人养老金收益保底保证的财政补贴是关键。
具体而言,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鱼龙混杂且收益整体波动较大,吸引力严重不足。为此,应设置强制保底收益,比如设置不低于3.5%/年的最低收益,如无法达到该收益则由当地财政补贴兜底。
专家认为从我国历史实践看,这一方案具有可行性,且就90年代相类似的方案看,最终的财政补贴并不会太高。
三是,严控管理费。从实践看,在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融产品领域,2%/年的管理费就将拿走消费者近40%的收益,换言之,以2%/年的管理费计算,退休赎回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时总金额的40%几乎都交给了管理人。
总而言之,在人口负增长的深度老龄化社会,发展第二支柱是关键,第三支柱要发展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保险业能不能出现“晓华姐”
现实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财险公司出路何在
举国关注之下,保险业能答对养老这道题吗?
从宏观视角看开门红发力点
上市险企三季报集体爆红,分红险大卖更添信心
拒收商保病人,伤害的到底是谁?
小米车险能否熬过车险“报行不合一”周期?
高端养老社区或将迎来黄金二十年
《保险法》修订猜想
看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信心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