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央企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来源:
- 作者:
在这场智力与资本的博弈中,张维功赢的机会很小。因为创办保险公司所需要的资本,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而要打造一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则必须达到5亿元以上。
在寻找股东的过程中,张维功后来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民营企业家与张维功见面谈投资之后,对方准备出5 000万元资本金给张维功让他运作。但是张维功没有答应,因为对于一家高起点、全业务领域的保险公司来说,5 000万元的资本金是远远不够的。
如此巨额的资本金,有多少企业可以只凭着一个团队和几份可行性投资报告而拿出来呢?而拿得出这般巨额资本金的企业,又为什么不自己来经营这家公司而要交给一个外部团队去打理呢?
在四五个月的时间中,张维功及其团队的工作就是把这两个问号拉直。他必须在这两个问号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保险业是一个新开放的行业,而张维功在保险领域里已经从业20多年,他知道这个行业的机会在哪里,他知道如何把握住这些机会,他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把握这些机会、这些人在哪里、怎么找到这些人。但是,他只是想做一件大事,一件与他自己相称的大事。
这件大事对他来讲,就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想。没有人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梦想是什么,但后来我们看到,他当时起草的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要建设一家国际一流的金融保险集团,第一步是成立一家保险公司。
但是现在,他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保险公司运营所需的资本聚集起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现代企业成立的过程。有成熟的团队、有成型的业务模式,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找到成立公司最核心的要素——资本?
如果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张维功可能不会缺资本。现代经济制度中,资本市场就是要把资本投给优秀创业者。像张维功这样的人,应该是能拿到资本的。
但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尤其是没有成熟到像张维功这样的人可以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程度。因此,张维功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筹到足够的资本金。
对于这个民间创业者团队来说,筹资是他们要跨过的第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门槛。
在不使用原来那个电话号码的同时,张维功来到北京后使用了另一部手机,当时的通话费竟达到了每月3 000多元的水平:他要通过一个新的交际圈,把资本找出来。
这几乎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寻找过程,好在团队的力量大过个人的力量。由9个人所组成的团队,找出了无数的人际关系、筛选出了一系列的企业之后,他们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从南下广东到北上东北,张维功和他的团队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与数百家可能投资的企业进行接触。
但从接触到最后投资,过程是漫长的。“我们当时常常需要从企业中层或者底层开始接触,经过好几层才能见到企业负责人。”而且,他们要同时接触数百家企业,这就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此时,这个团队的开销要张维功自己来承担了。他把自己的存折拿了出来,这两个存折是他多年的所有积蓄,总共是34万元人民币。在这些钱花完之后,张维功还借了数十万元的债务。
在寻找资本的过程中,他们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一开始,他们自然想到的是寻找民营资本来做投资人,因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民营企业最有活力,最能接受新思想。也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表示出浓厚投资兴趣。但在这个过程中,张维功没有拉直第二个问号:有些企业听完张维功的讲述后,心里想的是,开办保险公司为什么不可以由自己来做?后来张维功风趣地把自己寻找投资的过程叫做“布道的过程”,因为在他“布道”之后,确实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开始投资保险公司。当然,也有一些投资者表达了对阳光保险的浓厚兴趣,但是这些企业均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对阳光保险进行绝对控股,这不但与保险行业的监管规定存在冲突,而且与张维功设想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他只好婉拒了。
那么,阳光保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投资者呢?
阳光保险对投资者的要求一是投资企业品质要好,要有实力,有市场信誉;二是要具有投资金融保险领域的战略眼光;三是投资企业的领导者要易于沟通;四是阳光保险成立后,投资方要下“指导棋”,而不是“指挥棋”,要让公司按照市场规律运营。
如此标准,近乎苛刻。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他们的“女儿”还只是一个虚构的梦幻。
星巴克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说:“创业初期寻找资金很难,但是我每一天都不断地梦想。我想如果你每天都怀着梦想的话,你的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在见了上百家民营企业老板之后,张维功开始把目标转向地方国有企业。这次他没有拉直第一个问号,它们为什么要信任这个陌生人团队?
地方国有企业是整个中国经济中一支地位很尴尬的队伍。它们没有民营企业的灵活,也没有央企的优势。张维功没有看错,这是一支很想突破围城的力量。不过张维功来得“晚”了一些。2000年之前,地方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吃亏太多了。很多地方国企都垮在了对外乱投资上;虽然它们很想寻找出路,也很希望有足够精明专业的团队来做事,但对于保险业这个陌生的金融领域,它们变得谨慎而迟疑,它们还有一个需要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张维功在半年多的时间之内一共见了389家各种企业,平均一天两家。命运好像成心在考验他们。相对于他们想要做成的保险业的大公司乃至金融保险集团来说,这种考验是值得的。没有这种考验,他们在未来经营企业时的成本控制意识不会那么强烈和自觉;没有这种考验,他们不会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没有这种考验,这个团队里的人不足以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队伍,形成一种对未来公司精神的引领,从而对未来企业的快速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每一个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要经历一次特别漫长的艰辛旅程。
慢慢地,他们的目标聚集了——中国经济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