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和历史都是社会建构。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也是过去的断裂。新闻聚焦于“现在”的人与事,只有在历史的架构下,才能联系到过去与未来的意义。时间本如绵延不停的流水,但史家常以关键的事件、转折、时刻或其他里程碑为栅栏,进行历史分段。
就保险业而言,2022年应是史学家对其分段的一个重要节点。
近日,五大上市险企年报披露已如期完成,喧嚣过后,留下的则是太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从大的数据维度看,上市险企的业绩表现符合预期——五家上市险企合并来看,除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外,归母利润同比下降19.1%,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8.4%。
尽管负债端和投资端表现皆不尽如人意,但整体仍稳住了基本盘。基于此,观察者普遍认为保险业有望全面回暖。宏观层面,在2023年GDP增速目标下,消费和服务将是主力,且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消费推动亦将明显加速;与此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继续稳步推进,亦将利好保险业;从微观层面看,寿险个险渠道体制机制基本完成改革,个险提质增效,银保渠道则呈现出以纯保障型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财险领域、责任险、农险等非车险种增速明显,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就现实而言,除保持规模平稳增长外,行业发展质量堪忧。
换言之,要低质量的增速还是要有质量的发展,已成为保险不得不认真思考的命题。毕竟,在行业高速发展期,增长可以掩盖一切问题,高质量发展亦可以仅停留于坐而论道层面,但在或将持续较长的不利环境中,这却成为险企不得不的选择。
财产险:不能总是吃甜食
2022年,财产险市场的表现超预期,但更多被认为是虚假繁荣。
从数据看,尽管仍有个别公司的承保利润为负,但整体而言,受益于车辆停驶、企业开工不足等因素,五家上市公司整体的综合成本率整体优于往年,进而推高了公司整体利润。
比如,2022年,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100.63亿元,同比增长456%,承保利润率由2021年的0.3%提升至1.8%。而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亦实现了较高的承保利润和承保利润率,分别达到64.35亿元和3.8%、57.89亿元和3.4%。
但问题在于,财险业是经济发展精准的晴雨表,其本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同频共振的行业,理论上,经济增速放缓财险业亦应有所反应,但从2022年的业绩看,财险业却走出了一波与经济发展完全不同的曲线。
这背后当然包括停驶或但未退还或减免保费等被社会所诟病的因素,但基于保险合同本身来看,前述因素仅可作为道德层面的批判,并不能成为保险公司须依约给付的义务。且进一步看,财险公司车险综合成本率均有所优化,但非车业务中责任险综合成本率却普遍抬升。
基于此,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财险业的发展质量并未提升,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尽管各家公司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以降本增效,但就今年的业绩看,即便其有长期价值,近期科技价值尚未体现。
这背后的原因则在于财险业习惯了“吃甜食”。比如,车险领域纷纷争抢出险概率低的优质车主,企财家财等往往只承保地震火灾等低频责任,但实践来看,这些却往往很少甚至不会与保险产生交集。而沿着既有惯性前行时,财险业的空间自然越收越窄,且固定成本及灰色支出难以通过科技压降,进而导致成本率居高不下。
换言之,沿用现在模式,既不能开源亦不能节流,发展质量自然无从谈起。
一如某行业人士所言,财险业应倒逼自己走出舒适圈,向消费者高频的领域去拓展,比如汽车的玻璃险、轮胎险、救援等方面发力,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打造真正意义上保险生态体系,进而提高与客户的接触频率,通过开源带动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提升和规模发展。
寿险:保险只能是保险
2022年寿险业的艰难程度更超预期。
先看几组数据:
回归保障增速下滑:保障型产品增速下滑最高者为-28.9%。
银保这一低价值率渠道再担重任:增速最高者达28.6%。
新单价值大幅下滑,降幅最高者可达-59.5%。
理论上讲,鉴于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寿险产品的长久期价值正在被社会各界认知并逐步接受。即,由于寿险产品可穿越周期的强制储蓄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存款搬家”“理财搬家”的终极归宿是保险。
但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是,寿险业可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跨周期产品。
长久期需要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年金险、长期健康险等等则是典型代表,但不管是保障型产品疾速下滑的增速,还是银保的再次崛起,亦或是新单价值的腰斩,都指向一个问题:长险短做。
这一问题在银保领域反应最为明显,终身寿险通常被当作五年期十年期理财产品卖,年金险则通常是交5保7或者交7保10。
在这一逻辑下,新单的销售费用以及后期的续期保费自然都不乐观,反映到新单价值上自然不乐观,换言之,保险公司看似平稳的保费增速,最终却不挣钱,反而可能亏钱。
当然,如果仅从新单价值的角度看,并不必然导致亏钱,毕竟,在系列监管政策下,五年或者十年退保时所获取的现金价值如果折算成收益率的话确实不高,甚至比同期理财产品还要低,即,只要保证保险公司基本的投资收益可以及格,保险公司就不会亏。
也正是基于此,虽然数据不好看,但只要长险短做或者短险短做可以持续,保险公司本身就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看似高收益的产品一旦转化为短期险,消费者整体的实际收益远不能达到预期,且会牵扯出系列销售误导问题,长此以往,失去的自然是消费者的信任。
不过现实正在发生改变,比如近期银保监会的资负情况调研,根据媒体报道,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可能会被降至3%,原因则在于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短期持有的收益并不乐观,在理财市场普遍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可真正意义上实现超长周期的保险产品收益最为乐观,因此,长期持有者越来越多。
问题亦随之而来。由于相对较高的预定利率,一旦消费者长期持有,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利差损。比如,小保20岁投保一份1万元*5年的终身寿险,其5年缴费期满退保时仅可退回5.6万元,但如持有至80岁,则可能拿到800万元,在资本市场长期不乐观的当下,保险公司甚至保险业的风险显而易见的。
如前所述,长险短做有违保险保障初心,而长险长做则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寿险业到底要怎么做?
答案或许只有一句话,保险只应是保险。
琼瑶今日花葬,我们到底该如何优雅地跟世界告别
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解读:破解公司治理难题,力促专业化经营
走失的保险代理人
浅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优化
从一则上热搜的拒赔报道,看保险业之难
保险业能不能出现“晓华姐”
现实小而全,理想小而美,中小财险公司出路何在?
举国关注之下,保险业能答对养老这道题吗?
从宏观视角看开门红发力点
上市险企三季报集体爆红,分红险大卖更添信心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