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伪金融产品及“套路”式营销行为层出不穷,不仅有损金融业的正面形象,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就在越来越多违法违规行为冒头时,1月20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及时发布了2022年的首份风险提示,关键词就落在了“套路”营销方面。
银保监会指出,打着金融业务名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的套路贷以及非法集资等问题被高度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过,在监管的强力施压下,仍有一些人利欲熏心,倒行逆施。基于此,银保监会再一次揭下“套路”营销的面罩,其中就包含此前多次提及的保险营销“套路”。
“首月0元”后炒停风再起
监管揭示五大“套路”
根据风险提示,银保监会消保局揭露了保险的五大营销“套路”。具体来看:
套路一
以“优惠”之名,进行“套路保”。具体而言,片面宣传“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给人优惠的错觉。
这样的操作,其实是保险公司或营销平台将保费交纳置后,前轻后重、层层递增,以此来获得与“优惠”之前同等的保费收入,实际上消费者并未得到真正的优惠。一般消费者看到“优惠”活动,更易产生投保意愿,由此保险公司也能够更轻松地将保费“收入囊中”,但这显然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套路二
“限时”抢购,饥饿营销。这种营销手法常见于保险公司通过炒作“限售、限时、限量”来介绍保险产品。尤其是在一份监管新规即将实施之前,例如2021年1月旧版重疾险的“炒停售”、2021年年底,部分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炒停售”等。
不难看出,保险公司往往是以“抓住最后上车时机,抢购高性价比产品”为话术刺激消费者投保。饥饿营销下,消费者极易产生非理性投保行为,买下并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后期险企也将遭遇一系列的退保、投诉尴尬。
套路三
“偷换概念”,获取信任。此方式一般是借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名义来宣传保险产品。
另外,还有一些销售人员会对保险产品的不确定利益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如实向保险消费者说明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等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这样的行为实际已触及了“销售误导”红线,容易错误引导消费者购买非主观意愿的保险产品。
套路四
自主选择,设置障碍。当前很多互联网保险营销广告界面存在设置不规范、不清晰的情况,在页面中会诱导消费者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
此外,还有平台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进行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捆绑销售行为,其实早前在携程等OTA网站上时有发生,监管曾对其作出处罚。
套路五
以“代理维权”,引导非正常退保。其实,这种行为的主导者非保险机构主体,而是一些不法分子觊觎高额“代理费”,或借机推销其他理财产品,引导消费者走入圈套,进行非正常退保。
代理退保行为也存在四大风险,首先是让消费者失去了正常保险保障风险。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了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可能会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其次是让消费者蒙受资金受损风险,“代理退保”收取的高额“手续费”或“定金”,还可能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甚至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
再次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代理退保”的个人或机构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贩卖泄露的风险。
最后是消费者容易掉入非法集资诈骗陷阱风险。部分“代理退保”个人或机构,在退保得手后,会引导消费者用退保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掉入非法集资诈骗陷阱。
屡教不改
粗放式治理是“病灶”
谈及保险营销“套路”,背后总与销售误导分不开。有业内人士曾分析,保险机构之所以玩“套路”,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保费收入。而这一切的根源,与当下保险公司的营销机制、佣金制度、市场竞争等原因分不开。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上竞争压力较大,尤其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很多险企的保费业务出现收缩,甚至负增长的情况。
2021年,新业务价值普降成为寿险行业一大痛点。从2021年的“开门红”高开,到后来新单销售的低迷,保险业在求发展与提质量之间艰难前行。
压力之下,虽然监管早已引导保险机构高质量转型,转变“以规模论英雄”的发展思路,但为了维持增长,仍有很多机构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敬畏市场,继续走打监管擦边球的“套路”。
据悉,在2021年监管披露的一系列行政罚单中,就有一些保险机构因“套路”式的销售误导被处罚。例如,2021年11月,银保监会指出水滴经纪、微医经纪两大互联网保险平台使用保费“首月0元”、“首月3元”等宣传用语来诱导销售。在此之前,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保多多经纪等也被监管点名。
事实上,近日在社交平台大火的“新冠隔离险”,也暗含炒作概念和制造营销噱头的嫌疑。
很多营销员在推广“新冠隔离险”时,往往会忽略最关键的免赔责任告知,仅突出宣传“隔离就获赔,一天200元”的广告语,但实际上不少“隔离险”都有“免费隔离不赔”“居家隔离不赔”的条款,很多客户在投保时并不知情,俨然“新冠隔离险”在推销之中带有严重误导性。
屡提但屡范的保险营销“套路”,让监管很头疼。如何将保险营销中的“病灶”根除,除健全各项监管规定外,惩罚及风险提示亦在紧跟其上。不过,“治病还要治根本”,来自保险机构的自我约束,或许才是关键。
提示与整顿并行
“双管齐下”防陷阱
在此之前,监管已经多次进行风险提示。
例如2021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免费保障有套路 理性消费多警惕》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首月仅1元”、“免费送保障”等部分保险机构在通过广告引流开展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过程中,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问题;10月,银保监会又发布《关于防范保险诱导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
在不断进行风险提示的同时,监管也在加紧“修补”监管制度。例如,北京银保监局印发的《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叫停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京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宣传广告;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长险短做等销售误导问题以及退保高扣费、健康告知晦涩难懂等投诉集中问题。
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再发《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建立实施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制度、产品分级制度、自保件互保件管理对人身险销售行为进行拟定。
监管的多次行动,就是为了还保险业一个“无污染”的发展环境。但这一过程,仍需时间。
而在此次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消保局又给出四大防风险建议,供消费者参考。单从保险层面看,有两条值得关注:
一、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
例如,消费者应从正规机构、规范渠道,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警惕营销中掩饰风险、隐瞒息费等行为,不要仅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了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产品。
二、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等重要环节,选择合理合法途径维权。提高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意识,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
注意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金融服务协议内容。对产品或服务有异议的,可以通过正常投诉渠道反映,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更不要轻信“退保理财”等说辞。
当然,在提示消费者的同时,消保局也“警告”保险机构,保险产品应载明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费交纳、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等影响投保决策的重要事项。
盘点2024⑫农险退出机制“动真格”,倒逼精细化、规范化!
盘点2024⑧借着保险机构十大新闻事件,挥别这一年!
盘点2024⑥十大关键词,复盘保险业这一年!
周评|设立首席合规官,“金融安全与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盘点2024⑤直面万亿级低空经济,保险业加速布局、何以破局?
盘点2024⑤16位监管高官、保险高管被查,退休辞任不是“挡箭牌”
盘点2024④保险营销“高精”之路:数量企稳,专业规划师势在必行!
玖亓周评|险企偿付能力:既要前瞻监管,又要过程监管
盘点2024③险企股权:改革化险与“退金令”,双重推动回归本源
大考逼近遇“松绑”!“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险企如何备考?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