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旭
编辑:顾柠
来源:险企高参
投资“大佬”刘益谦通过天茂集团控股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华人寿)以来,出现首次亏损!
日前,国华人寿发布2023年度业绩报告及今年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出现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为152.0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同样萎缩至152.94亿元,同比下降20.45%。净利润方面,国华人寿的表现也不容乐观,2023年在该司净利润亏损11.55亿元之后,今年一季度国华人寿再亏损2.20亿元。
转盈为亏
一季度保费下滑20% 去年净亏11.55亿元
今年伊始,寿险行业持续承压态势持续,随着险企陆续发布2024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76家寿险企业中有半数处于亏损状态,国华人寿也在其中。
2024年一季度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出现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为152.06亿元;净利润方面则延续亏损态势,亏损2.20亿元,据《险企高参》统计国华人寿已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不仅在2024年一季度出现了亏损,而且去年更是结束了长达7年的持续盈利状态,首次出现净亏损。据天茂集团历年年报显示,国华人寿历经三年的利润下滑,终于在第四年由盈转亏,净亏损高达11.55亿元,相较于前一年,降幅达到338.6%。回顾其过去几年的财务表现,国华人寿自2017年至2019年分别实现了27.33亿元、20.55亿元和22.16亿元的净利润后。从2020年开始,其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跌,降至11.1亿元。此后的两年里净利润分别为8.49亿元和4.84亿元,呈现出连续的下滑态势。
对2023年净利润亏损,国华人寿母公司天茂集团在年报表示,由于受 750 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因素影响,国华人寿增加计提准备金,同时当年投资收益有所减少。《险企高参》详细查阅报告发现,国华人寿2023年寿险业务净亏损15.17亿元,对比2022年净利润3.80亿元,同比下降499.55%。进一步挖掘发现是因为营业收入无明显增加,且营业支出大幅增长所致。
具体到寿险业务的收入端来看,2023年国华人寿寿险业务营业收入为479.94亿元,同比增长0.54%,增长较为缓慢。寿险业务投资收益为73.33亿元,较2022年的103.30亿元下降29.01%,投资收益减少29.97亿元。投资收益减少严重拖累营业收入的增长。
再来看寿险业务的支出端,2023年国华人寿寿险业务营业支出为500.91亿元,同比增长5.20%,支出增长明显高于收入。具体到支出项目来看,仅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一项就高达159.09亿元,较2022年增加80.70亿元,同比增长102.95%。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准备金增高也说明保险规模在逐步扩大。在支出项目中第二大开支是资产减值损失,较2022年增加24.86亿元至26.48亿元,同比增长1530.43%。大额资产减值损失,也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利润。
总的来看,收入端因投资不利导致收入总量微增,而支出扩大进而导致净亏损。值得一提的是,除寿险业务亏损外,意健险业务及其他业务净利润分别为2.39亿元和1.2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42.41%和252.82%,增长均超过200%。
偿付能力方面,国华人寿一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8.6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9.73%,与上季度相比,分别下降5.19 个百分点和1.83个百分点。更为不乐观的是,国华人寿预计偿付能力在二季度将持续下降。
苦果难咽
银保渠道占比9成 连续四季度亏损
四个季度的净利润亏损,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是销售渠道集中度过高,随着监管收紧,弊端逐渐显现……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4年,彼时在投资界早已颇负盛名的刘益谦涉足保险领域,成立了天平保险,持有该公司20%的股份。经过三年的稳健发展,再次出击,成立了国华人寿,持股比例为19.9%。一系列布局之后,刘益谦成功获得了“财寿”双牌照。2014年,天平保险与外资背景的安盛保险成功合并,成立安盛天平保险公司。在安盛天平保险经历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后,刘益谦在2019年转移了该司的全部股权,专注寿险领域的国华人寿。
通过一系列的增资和股权受让,最终在2016年成功通过天茂集团持有国华人寿51%的股权,实现了对国华人寿的实际控股。2017-2019年,国华人寿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27.33亿元、20.55亿元和22.16亿元。
上述三年也是国华人寿的高速发展时期,而背后则得益于其主要发力的银保渠道。
国华人寿作为寿险行业的“新兵”,避开了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等资深大型保险公司趋同的经营路径,未在代理人渠道投入大量资源。相反,国华人寿主打银保渠道和互联网渠道,以高效且迅速的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随后,通过投资活动实现了盈利。
一般而言,个险渠道需要较大的投入和高昂的成本,而银保渠道则能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增长保费规模。据了解,该策略并无重大改变,据2023年年报显示,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均为银保。整体上,银保渠道占比超过90%。
银保渠道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以附加保险和理财型保险为主,这些产品的价值相对较低,可能无法满足客户对长期保障的需求。一旦客户发现所购买的产品与自己的需求不符,可能会选择退保。特别是在保单现金价值超过已交保费后的第五年左右,退保率会出现明显的上升。
事实上,这一趋势已经在数据上得到体现。国华人寿2020年的退保率为8.59%,而到了2021年和2022年,退保率分别攀升至13.81%和13.29%。2023年退保率有所回落,降至8.44%。
另外在行业层面,银保渠道去年也经历了一场“寒冬”。随着监管要求保险回归保障,叠加去年下半年实行“报行合一”影响。国华人寿产品和渠道的短板逐渐暴露,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润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国华人寿的保费收入达到了356.3亿元,同比增长16.49%。然而,三季度净亏损高达5.52亿元,全年亏损11.55亿元,换言之,第四季度亏损占到一半。
而在刘益谦“操刀”之下,国华人寿的市场嗅觉是十分敏锐的。2021年,国华人寿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此举将对其偿付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并为其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此外,国华人寿的控股公司天茂集团将参与申购国华人寿2021年第一期资本补充债券,其规模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需要注意的是,国华人寿及其发行的“20国华人寿01”、“21国华人寿01”资本补充债在2023年6月被终止评级。
补充资本的同时,也大规模“关店”,从2020年4月20日,国华人寿安徽分公司主动撤销潘集支公司以来,到2021年5月18日,国华人寿安徽分公司撤销岳西支公司,该公司的50家支公司(含营销服务部)已经撤销。截至 2023 年末,国华人寿已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开设 18 家分公司等共计 111 家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和主要保费大省。相比2020年末的共164家分支机构,减少了53家。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国华人寿裁撤的分支机构也仅为8家。
不过从利润结果上来看,调整措施并未能有效遏制净利润的持续下滑趋势。眼看调整收效不明显,国华人寿开始寻求第二增长点,积极发力康养产业,以期开辟新的盈利领域。但是康养布局却并不顺利,尚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康养哑火
养老社区屡推迟 产业盈利魔咒难破
过去几年时间,国华人寿在康养布局上颇有动作,先后完成地块收购、创立品牌、养老中心开工、开放体验中心等工作。并致力于打造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医养中心、高端照护中心三大产品线。
截至当前,国华人寿康养项目看似稳步推进,《险企高参》却发现养老社区开业屡次推迟。2022年1月开工之时,《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预计该项目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然而根据国华人寿发布的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该项目预计在 2024 年年中开业。到了2023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再度推迟,预计2024 年10月正式开业。
屡次推式开业,可能是重资产养老社区通病所致。
国华人寿所打造的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医养中心、高端照护中心三大产品线,俨然是重资产养老模式。在重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集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三种角色于一身,该模式下一般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等,虽然具有整体规划,统一配置设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但也会让险企陷入投资金额过大、房地产开发经营经验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等原因,产生亏损和流动性等风险。
此外,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而非简单的吃住类服务,过程中面临不少新领域。从工程建设,到酒店管理、居住环境,再到医疗、康复、膳食、心灵慰藉、文化娱乐等等。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而非简单的吃住类服务。
保险学会副会长龚明华曾指出,保险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多样地确定投资参与养老产业的规模、渠道和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采用重资产模式的机构,要确保入住率稳定,努力提高养老社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
重资产康养模式如此艰难,国华人寿依然选择此类模式。国华人寿康养事业部总经理谭超曾表示,重资产持有类的项目在服务持续性、保证用户入住权、保险资金回流等方面更具优势,是未来“保险+养老”的趋势所在。作为一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产品,目前养老社区对接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高,客户对于“保险+养老”理念认知逐渐清晰。
然而,康养模式条线下“赚钱”并不容易。近日泰康养老2023年报出炉,回溯2013至2022年的10年中,泰康养老有9年实现盈利,累计实现净利润24.9亿元。2023年由于市场波动导致公司当期出现亏损。
从销售端来看,国华人寿优势并不突出。长久以来,养老社区的销售主要依赖于个险代理人,一些“乱象”“暴雷”的新闻也不断出现,为此《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于2022年发布。《办法》中明确规定严禁搭售养老社区,其第五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向客户推介保险产品以外的健康、养老服务,应与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相互区分、风险隔离,并将服务提供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告知消费者。健康、养老服务应由客户自主选择,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不得将健康、养老服务与人身保险产品强制搭配销售。
不过对于国华人寿来说,代理人行为规范影响其实并不大,银保才是其主要销售渠道。几年前,证券时报记者获悉,有大型险企开始尝试将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与银保产品挂钩,将个险的经验及做法嫁接到了银行保险渠道。这样一来,长期银保产品也有了市场。但是随着监管逐步收紧,相关政策出台后,叠加“报行合一”的影响,银保渠道对国华人寿的康养行业还能有多少帮助,能够带来多少收益,是值得关注的。当然,前提是今年10月能够开业。
重磅新规!32万亿险资去哪儿!?年内举牌次数创3年新高,长钱长投仍是重点…|年度策划
官宣!尹兆君出任太平集团董事长,63岁王思东功成身退!年内四大中管险企齐换“帅”,三位皆是“银行人”
平安、国华等三家寿险11月原保费增速为负,7大上市险企共揽保费2.73万亿;财险稳健依旧…
那些被接管险企如今都怎么样了?!|年度策划
负债销售端或节省亿元级成本?!人身险公司转型新纪元:银保渠道“脱胎换骨”,个险驶向“高精尖”赛道|年度策划
接棒龚兴峰,70后总助刘智勇正式出任万亿新华保险董秘;资本布局加速,连续举牌药企再添券商股,“买买买”模式不停歇……
“偿二代”二期落地渐行渐近,各险企准备好了吗?!年内发债1155亿,地方国资强势入局为哪般?|年度策划
漩涡中的千亿光大永明人寿?!继总经理出走之后,56岁董事长卸任;三年亏32亿,净资产垫底银行系险企;精算出身张晨松如何力挽狂澜?
又一位银行老将执掌四大中管险企?!59岁尹兆君或内部晋升中国太平党委书记,王思东功成身退;年内四大保险央企一把手齐变…
原董事长黄炜等“宝能系”高层未见身影,这家险企延迟两年完成董、监事会换届;“平安系”霍建梅居三位新面孔之首…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