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2024年全国两会收官后,各行各业也将围绕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翻开新的奋斗篇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对于金融业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思路,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今年1月已专门印发文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同时,监管部门正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全力支持绿色发展,进一步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时也要积极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事实上,早在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置于首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五篇大文章”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与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该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又该如何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脚步,深耕数字金融?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锦囊妙计”,寻方向、找答案。
数字金融
基础设施建设待加强
数据尚未有效贯通
近年来,险企持续实施数字化转型,依托数据和技术优势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和普惠性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数字金融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两会期间,来自金融保险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提交了“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的提案。在白涛看来,当下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在促进数据共享流通与合法利用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数据要素价值还未充分的释放。
此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目前人口、医疗、健康、交通、环境等不同领域的数据尚未有效贯通,算力资源使用效率还不高,大量的算法开发力量未能有效利用。白涛还指出,数字金融监管亟待升级,更加多样化的数字金融形式导致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更强,对数字金融监管提出了新挑战。
总体来看,白涛所提出的“三大困境”贯穿了数字金融实践的前期、中期与后期。
事实上,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保险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亦需要更加开放的数据共享作为创新支撑,同时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数字金融监管,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发生。
『A智慧保』观察到,关于政府适度开放数据助力保险业发展在业内有诸多“呼声”。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以商业健康险举例称,“商业健康险缺乏数据获取,无法精算定价与提供精准保障”。
此前,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在上海市两会期间提及“沪惠保”的发展时就表示,“沪惠保”细化的基础是医保数据,如何在确保安全、不涉及个人健康隐私的情况下,让医保数据适度开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洁也表示,应打通医院、医保、商业健康险的数据共享,打造更精准、实用的商业健康险产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实现疾病数据、费用报销数据等与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共享,推动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借助数据进行精算,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险产品,同时实现精准定价。
科技金融
推动保险与科技深度合作
发挥风险分担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科技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在两会提案中如是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通过改革来形成与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更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其实,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建设科技强国方面,近年来保险业已成为重要的后备力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围绕科技与金融保险的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如为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王冬胜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与转型的支持。
⁕ 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不同监管机构应为金融机构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推出,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容忍度。
⁕ 注重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水平。
聚焦保险业,作为长期稳健资金的代表,险资如何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如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董事长江浩然在提案中建议,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杨伟坤建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提高信用风险的评估能力,构建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与信用评价模型。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增加平台政府基金类产品、融资担保类产品供应,吸引整合各方金融服务的资源,与入驻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投贷联动发展的多元融资格局,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智慧型金融服务。
在保险保障层面,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也是支持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2024年1月,监管发布了《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指出,要高度重视科技保险业务及其统计工作,充分认识建立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必要性,积极对接科技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切实提升科技保险业务经营服务能力,建立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保险专业培训与人才储备等。
双向奔赴
政策导向叠加监管需求
培育新质生产力
可以看到,无论是保险支持科技创新,还是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下的数字化转型,两者无形中早已开启了双向奔赴。
从具体实践上看,科技金融方面,头部险企中国人寿就围绕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寿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到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截至2023年末,全集团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投资规模超过3300亿元。
中国人保集团战略部主要负责人张宝辉在1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中国人保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发展,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推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保障的专属保险产品。2023年1至11月,中国人保共承保高新技术企业10.6万家,覆盖率达到22.75%;“专精特新”企业2.74万家,承保覆盖率24.21%,提供风险保障5.14万亿元。
另据中再产险副总经理王忠曜介绍,中再产险已创新推出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2023年,实现“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新型网络安全保险模式的创新落地。此外,中再产险还常年支持国产卫星、蛟龙一号、C919国产大飞机、国产航母等国家重器建设,累计提供再保险风险保障达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信保将持续提升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质效,重点在‘五篇大文章’上做足功课:将强化对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项目的资源倾斜,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中国信保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杨明刚在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说。
再来看数字金融方面,近几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提速,多家保险公司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领域中取得突破。如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架构转型,太平人寿打造的“AICC智能外呼助手”“实时大数据中台”,阳光保险建设的以GPT大模型为核心的阳光正言大模型开放平台等。
总体来说,险企正在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科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建立全周期的体制机制,减少险企在发力科技时的风险,特别是数据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险企正在通过科技保险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
可以预见,接下来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保险业有望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和资金融通优势,同时行业自身的数字化乃至数智化转型,也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塑造发展新动能。
玖亓周评|险企偿付能力:既要前瞻监管,又要过程监管
盘点2024③险企股权:改革化险与“退金令”,双重推动回归本源
大考逼近遇“松绑”!“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险企如何备考?
分红险的“回归”与“新考”
监管“清简报送”!保险机构哪些板块得以“解绑释压”?
新能源出租车被拒保上热搜!如何破解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难题?
周评|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大力提振消费和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
盘点2024②“偿二代”二期大限将至,险企年内发债补血超千亿
个人养老金15日全面开闸!银行专项账户买商业养老险免“双录”!
张宗韬如何重塑现代财险?聚焦网约车,成破局新思路!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