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二代”二期全面实行进入倒计时!
面对更严格的监管制度,险企资本“补血”的需求大幅提升,发债补充成本日渐成为行业的“基本操作”。
根据中国货币网及公开信息整理,今年至少已有14家险企发债补充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超千亿元,其中有5家发行了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年内债券发行规模最高的为行业“老大哥”中国人寿,发行规模达350亿元,且通过债券通吸引了境外投资者投资。
从今年险企发债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以下特点:出于“补血”需要,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规模维持高位,永续债持续扩容;融资成本减少,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较前几年有所降低;债券的国际化程度更高,通过债券通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等。
永续债持续扩容
国寿借助“债券通”吸引境外投资者
行业走向高质量的发展过程中,严监管不可避免。
对于险企来说,一方面,需要在满足监管框架和规则下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则是从源头夯实资本能力,以支撑业务拓展。
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新华人寿、平安财险5家险企今年资本补充债的发行规模超百亿元,分别为350亿元、15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
资本补充债发行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间的有泰康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3家险企,分别为90亿元、80亿元、60亿元。
此外,利安人寿、太平财险、中英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邮人寿、华泰人寿资本补充债的发行规模分别为30亿元、30亿元、30亿元、18亿元、9亿元、8亿元。
从票面利率来看,今年险企资本补充债的发行票面利率最低为2.15%,最高为2.9%。相较于前些年,今年险企发债的融资成本明显变低,如在2019年保险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平均票面利率高达5.3%。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3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利用了“债券通”渠道发行。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中的“北向通”参与本次资本补充债券认购,所涉及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资金汇兑汇付等具体安排需遵循人民银行发布的《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险企的永续债发行还在持续扩容。去年9月1日,泰康人寿拟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的申请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标志着险企永续债发行“破冰”。今年,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中英人寿和中邮人寿分别发行150亿元、80亿元、90亿元、30亿元、9亿元永续债。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认为,保险永续债与保险资本补充债均属于保险公司发行的资本补充工具,用于满足资本补充需求,提升险企偿付能力。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保险永续债和资本补充债在补充资本类别、规模扩张上限、发行期限、发行主体、减记和转股条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偿二代”二期大限将至
险企偿付能力面临“大考”
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保险业全面实施“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
根据要求,2022年至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工程实行的过渡期,允许受影响较大的保险公司在部分监管规则上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起全面执行到位。
“偿二代”二期规则加强了资本认定标准,对实际资本进行分级,并新增了交易对手、大类资产及房地产集中度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等。自实施以来,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
不仅如此,由于近两年保险业步入高质量转型深水区,叠加资本市场行情震荡,部分险企经营利润受挫,致使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接连下滑。
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来看,2021年末保险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
眼看着“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即将结束,从行业来看,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差异显著,但相较于2021年末“全线走低”。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1.8%、188.9%、262.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3.9%、119.5%、230.1%。
相较于财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相较于财险领域,人身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风险更为严重,加之产品结构、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偿付能力普遍承压。
“‘偿二代’二期下实际资本认定更为严格,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压;最低资本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面临一定压力。保险主要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方式补充资本,受制于寿险行业转型压力近几年行业增长承压,不利于权益资产定价和获取回报,保险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的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监管政策放开背景下预计债权融资需求大幅提升。”国泰君安非银刘欣琦团队研报指出。
严监管之下
保险资本补充债遇发行大年
2015年7月,中国平安财险发行了历史上第一只保险资本补充债券“15平安财险”。
彼时,根据发行情况公告,“15平安财险”实际发行总额50亿元,票面利率4.79%,债券期限为10年,并且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和利率跳升机制。随后两年内,泰康人寿、华夏人寿等保险公司接连发行了10余只保险资本补充债,迎来了第一轮险企资本补充债发行高峰。
从近几年发行情况来看,2020年和2023年均为保险资本补充债的发行大年,分别发行了21只、16只保险资本债。
短短几年内,我国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已由最初的“偿一代”演变为当前的“偿二代”二期。
紧接着,2023年保险行业迎来了“报行合一”政策。如果说“偿二代”二期是让整个行业的偿付能力“压力山大”,那“报行合一”无疑让中小险企在偿付能力上“雪上加霜”。
2023年8月,《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下发,直指银保渠道佣金费用要严格“报行合一”。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给监管报送的产品定价假设,要和实际经营中的情况保持一致,不能私下搞“小动作”。
在“报行合一”下,银保渠道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少保险公司暂停了和银行的代理合作。“报行合一”的监管要求下,靠追加费用来拿下规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对于大型险企来说,保费业绩还有个险渠道来支撑,但是对于中小险企来说,砍掉银保渠道可谓痛彻心扉。
财通证券固收研报指出,大型险企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有限,更多关注中小险企的潜在偿付风险。大型险企得益于规模效应,成本比较固定,实际费用与上报监管的差距并不大,而相比之下小型民营险企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以优惠条件吸引顾客,在产品上的定价较为激进,受政策影响更大,因此中小险企资本补充债的潜在偿付风险或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险企发债“忙”的背后,折射的是严监管政策下的偿付压力。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偿付能力,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但是,“补血”是一方面,险企也亟待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如加强投研,平衡好资产端、负债端,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等。
新时代的“新顶流”!分红险如何缔造银保业务“新范式”?
周评|集采之下,更严的医保支付能否倒逼出更宽的商保支付
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来了!八大维度,公司治理、偿付能力权重高
“免费升级”异化为销售套路?监管提示,噱头误导要警惕!
保险业新年KPI参考值来了:对标“十四五”规划,监管划重点!
周评|低利率环境下,险企无法只靠长期确定高收益赢得混业竞争
人身险预定利率“升降”,对标“研究值”!头部险企表态暂不变!
专业农险公司“当家人”缺位、补位!农险强国仍需特色化探索!
养老政策再加码:五年新目标,十年硬指标!保险如何大有作为?
万达何以受追捧?保险巨头蜂拥而上!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