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险企高参
  4. 正文

寿险告别3.5%时代,三类产品明日下架 !新一轮利率周期下,储蓄类产品优势仍存,消费者如何选择?

  • 2023年08月02日
  • 14:56
  • 来源:
  • 作者:赵梦涵 邢莉

作者:赵梦涵  邢莉

来源:险企高参

随着预定利率下调进入倒计时,朋友圈中的代理人又活跃起来。

“3.5%预定利率下架倒计时1天!”

“买保险趁早是铁律,最后一天请不要错过。”

“3.0%的财富时代即将来临,耽误你的不是运气而是数不清的犹豫”

除了预定利率超过3%的普通型终身寿险外,还有两类保险产品在停售的范围内,此次靴子终将落地。

代理人的活跃直观地体现在了险企的业绩上。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据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24848亿元,同比增长13.38%。其中寿险实现18670亿元,同比增长16.86%。而预定利率下调之后,寿险市场将受到怎样的冲击?对于消费者来说,怎样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呢?

预定利率下调后

储蓄类保险仍存在优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人身险公司在6月当月实现实现保费收入3617亿元,同比增长32.01%。

A股5家寿险6月单月的保费飞速增长,人保寿险保费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4.0%,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3%,太保寿险同比增长39.0%,新华人寿、平安人寿同比分别增长24.2%、21.0%,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3%。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认为,预计为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预期下上市险企把握客需集中推动储蓄险销售带来。

一位中型寿险公司中支总经理陈泰向险企高参透露,最近业绩的确很好,主要的得益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销售。近期国有大行、股份行存款利率集体下调,保险业方面,预定利率降至3.0%之下。这些原因都直接刺激了增额终身寿险的销售。

“但从深层原因来说,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险种备受热捧主要是由于其刚兑属性、较高的收益率。可投保金额大、收益确定且长期受益相对可观、保单较为灵活等特点,这在破刚兑和利率下行的当下,成为了部分银行存款产品、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的替代品。”陈泰补充道。

下调预定利率之后,短期内业绩或将受到冲击,但储蓄类保险仍存在优势。

陈泰预测,“以前从4.025调到3.5的时候,我们也以为市场接下来的业务量会降,但其实是在上升,现在也没有人可以预测往后的业务量是升还是降,对于保费的增长会放缓是肯定的。”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也认为,伴随存款利率降至3%以下,居民对于具有收益确定性的保险储蓄类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而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不会改变保险收益确定性这一稀缺特点,储蓄类保险仍将持续推动寿险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同时,信达证券也认为,产品切换逐渐完成后,各大险企主力销售产品有望从增额终身寿逐步发展至分红型产品、年金险、终身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同步发展,险种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陈泰也表示,“下调后对于以后的产品策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理念的本身。”

防范利差损风险

回归保障本源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预定利率/最低保证利率超过标准的相关产品应于2023年7月31日前停止销售。

其中,停止销售产品主要有三类:1.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超过3%的普通型终身寿险、年金险及两全保险。2.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超过2.5%的分红险。3.万能型产品:最低保证利率超过2%的万能险。

一位寿险公司中支负责人刘辉表示认为,此次下调三类保险产品主要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也是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险本源。

近几个月来,监管部门针对险企的利差损风险动作频频。

今年4月,多家媒体报道,近期监管部门正陆续召集相关险企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

早在3月底银保监会就曾召开座谈会。3月23日,银保监会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中国保险协会、北京、武汉、南京三地共计23家人身险公司,调研了险企负债成本情况等6方面,其中参与调研的还有各公司总精算师。

行业观点认为,预定利率降低后,分红险有望成为下一张王牌。分红保险最大的优势在于投保人能够分享险企投资收益的同时,又能减少了险企的利差损风险。

分红保险是险企将其实际经营成果由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的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招商信诺人寿总精算师付玉艳近期在公开发布讲话称,分红险以后会成为主流。付玉艳表示,“定价利率从4.025%到3.5%的时候,激进公司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收益率在4.4%左右,分红险和固收类产品拉不开差距;定价利率从3.5%继续下调,分红险的优势得以凸显。目前在这个时间点上,从演示利率来看,分红险是占绝对优势的。”

不过,据慧保天下获悉,在近期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有关人士除了要求险企尽快降低预定利率之外,还要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目标是不超过4.2%。而最新的一次会议,则又要求保底收益不得高于2%。

陈泰表示,目前并没有接收到此类文件或通知,刘辉表示,“按理说银保监不会限制万能账户结算利率。如果企业投资好。收益确实高,没有道理不能多分给客户呢,限高没意义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

怎样合理选择?

与银行理财等产品相比,保险是一种着眼长期的资产规划。对于寻求中长期保本收益的客户来说,最合适的投资或将还是保险产品。

各式花样炒停之下,消费者应如何选择?业内有观点建议,目前作为消费者面对当下情形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

早在去年9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了风险提示,提示消费者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需警惕误导宣传。首先,保额增长率与投资收益率二者概念差别大不可混为一谈。一些销售宣传中经常出现的“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中的3.5%并不是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其次,有养老、储蓄需求的消费者,应当选择功能较为匹配,提供生存给付的年金保险或两全保险产品。再次,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终身寿险前期退保损失大,投保要做好长期规划。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2.5%之间,消费者要注意是否与自身预期相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分红保险产品的分红利益均不保证收益。李良告诉《险企高参》,“险企拿走大部分利润后再扣除运营成本及其他费用,剩余部分才可能成为可分配盈余。一旦不能同时满足盈利且有可分配盈余这两个条件,分红就可能很少,甚至是0。”但法律与监管允许做平滑机制。一般情况下,寿险公司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会根据对未来经济、资本市场及分红险种经营状况预期,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

尤其是,2023年1月,《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落地。首次提出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同时取消高、中、低三档演示利率表述,调低演示利率水平。学习借鉴国际监管经验,有助于提升分红型保险的透明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合理引导保险消费者预期。(文章中的陈泰、刘辉、李良均为化名)

阅读排行榜

  1. 1

    前三季度巨亏7.5亿!友邦系老将加盟,华泰人寿能否重振“小而美”风采?

  2. 2

    共揽2.55万亿!揭秘八大上市保司十月保费江湖:人身险单月7家负增长,国华人寿前十月降幅12%;平安财增速领跑老三家

  3. 3

    平安银行原高管跳槽“失败”跨界保险!?53岁蔡新发任友邦保险集团首席创新官、创新办负责人,直接向李源祥汇报…

  4. 4

    “天价外脑”出走?!9000万年薪李源祥宣布辞任友邦人寿董事长,陈荣声代行职责;前三季度净利增盈15%,分支机构扩张加速…

  5. 5

    年内又双叒叕举牌!险资为何频频看好交通股?|七日谈

  6. 6

    中融人寿“准85”后副总经理陈堃被爆失联!曾任恒大人寿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去年“老领导”朱加麟被调查…

  7. 7

    注册资本增至73.6亿,2600亿中信保诚人寿“再出发”:增资25亿元,单季度扭亏为盈;农行系总经理常戈发声…

  8. 8

    85家财险江湖三季度业绩风云榜:众安在线保费超太平、净利逆袭榜七;永诚财险受台风重创、亏2.4亿黯然登榜

  9. 9

    重磅!这家险企总精算师任上被带走,与“落马”恒大人寿原董事长“颇有交集”;亏损4亿,三季度投资收益率降至1%,中英人寿怎么了?

  10. 10

    “老七家”高调入局,百万级代理人队伍再造谁是“卷王”?!寿险转型下半场哨声吹响…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