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作用和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3月13日,新一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这样表示,用更坚定的语气向世界表达了对香港、澳门地区的肯定。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重要的窗口和桥梁,香港、澳门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备受全球市场关注,香港保险市场也不例外。
然而,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保险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或来自于疫情,或来自于国际市场环境等。好在随着疫情的好转、消费市场逐渐回暖等,香港保险业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3月10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2022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显示,期内毛保费总额较去年同期下跌7.7%,但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为21亿港元,同比上升200.3%,占个人业务总额1.5%。
虽然这一数据尚未完全反映出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后的情况,但仅看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加码的趋势,可以预料到通关后香港保险业的回暖势头,叠加新一届继续强化香港、澳门的作用与地位,不少人士也对香港、澳门保险业发展抱有乐观态度。
从香港保监局发布的数据看,2022年香港毛保费总额达5560亿港元,同比下跌7.7%。其实,出现这样的保费下降,早已在预料之中。
自疫情发生以来,防疫成为香港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防疫政策下,香港与内地的通关受到一定影响,赴港投保客流量和消费力不断下降。同时,受疫情、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冲击,本地居民对未来收入和财富增长信心下降,以及香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跨境销售和电子平台销售的规范和监督,提高了赴港投保门槛和成本等因素,这些均可能对香港地区的保费收入造成影响。
而观2022年香港毛保费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因长期有效业务保费的下降所致。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总额为4914亿港元,同比下跌9.1%。
具体来看,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中,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保费收入为4126亿港元,同比下跌7.6%;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保费收入为283亿港元,同比下跌36.5%;退休计划业务供款为445亿港元,同比上升1.3%。
此外,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349亿港元,同比下跌19.1%,主要包括个人人寿及年金的非投资相连业务,其新造保单保费为1195亿港元,同比下跌11.9%;投资相连业务新造保单保费为149亿港元,同比下跌51.6%。
对于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跌,香港保监局称,主要是受部分产品的保费支付模式及2022年新造业务普遍下降所影响。同时,给付保单持有人的申索和利益总金额为2978亿港元,同比下跌了3%。
但不得不提的是,虽然从整体看,长期业务保费收入下滑,但香港保险市场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则呈明显攀升。
数据显示,2022年,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为21亿港元,同比上升了200.3%。对于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收入显著大增的原因,香港保监局称,这主要是因个别保单以及2021年基数较低而显著回升,占到个人业务总额近1.5%。
另据披露,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约95%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笔过支付),终身寿险、危疾及医疗保险分别占保单的份额为41%、32%和19%。
2022年内地与香港尚未完全通关下,香港保险市场来自内地访客的保费收入就大幅提升,这足以说明内地客户对于香港保险市场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事实上,除香港保险受内地访客青睐外,近年,澳门保险也成为部分内地人士的投保选择。据澳门金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9月30日,澳门人寿保险新单保费为272.42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内地访客赴澳投保49亿澳门元,同比增长73%。
谈及赴港买保险,很多消费者或许并不陌生,多年前赴港购险就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不过,整体来看,近年来,内地访客赴港购险也经历了一段从走热到退温,再到逐步回暖的过程。
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期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分别为63亿港元、99亿港元、149亿港元、244亿港元、316亿港元,在香港地区个人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分别为9%、12.8%、16.1%、21.4%、24.1%,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6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达到最高,为727亿港元,在香港地区个人新单保费中占比达到40.6%。
但随着2016年赴港买保险达到最热潮后,赴港投保开始退温。2017-2021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分别为508亿港元、476亿港元、434亿港元、68亿港元、7亿港元,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分析背后的原因,既有监管政策的因素,也有一些社会事件等带来的影响,当然,这其中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赴港买保险热度下降后,对于香港保险市场来讲,可谓损失了一定的业务量。不过好在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保险业又迎来了面向内地的发展机会,香港监管层面也在积极响应这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到其中。
2022年12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还发表了《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策略蓝图》,不仅对国际巨头抛出了“橄榄枝”,还表示将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竞争优势,推行积极进取的政策措施和便利发展的法例,把握“双循环”策略契机,促进保险业融入国家大局等。
而且,当前已有不少内地险企积极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如2021年9月,泰康人寿获批设立泰康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太保寿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2019年8月,中国人寿再保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等。水滴也在近期加速香港保险市场的布局,一边将其在香港拥有的持牌保险经纪公司更名,一边大力招兵买马。
再从赴港投保情况看,随着2月6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全面通关,大批内地游客开启了赴港旅行。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已有逾62.8万名内地旅客访港,为2022年同期的75倍,仅全面通关后的第一周内,内地访客数量便超过了20万。可以预见,随着内地访客的增多,赴港投保也将迎来新机遇。
那么,香港保险加速回暖、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升温后,会否进一步带动澳门保险业发展?
对此,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日前对相关媒体表示,香港保险业回暖后,澳门保险业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推动影响,尤其是在内地客户需求方面。但相对于香港保险市场,澳门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小,产品类型相对而言较为单一,对于投保人来说,购买澳门保险适合于对投保金额较小、需求简单、保障风险较低的客群。
随着疫情的好转,香港、内地两岸全面通关,香港保险市场或将加速走出阴霾,迎来曙光。
一家香港保险公司资深代理人表示,香港保险在大陆的热度已经延续近十年,曾一度令无数大陆消费者趋之若鹜,如今陆港再度通关,在大湾区深度融合背景下,布局香港的逻辑再清楚不过。
不过,随着赴港投保热情再度升温,有专业人士也提出,在保险服务方面,亦需紧跟客户需求。例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区域执行总监及荣誉顾问容永祺就针对香港保险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指出,在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于大湾区成立前,在香港投保而居住于内地的港人或内地居民,当他们保单到期或中止保单,在取回保单现金总值时;或当他们遇上意外、危疾、死亡时办理理赔而取得的赔偿款项时,他们的相关钱款通常被悉数存入香港的银行户口,难以汇入他们内地银行的个人账户,使得投保人或受益人在内地生活时,未能有效应用在香港取得的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
而这样的现状恐也将造成投保香港保险的内地人士的保障形同虚设。同时,除了加重投保人或受益人应急的经济负担外,地方政府或还需为他们提供额外的照顾或福利(如提供医疗服务、养老安排或家庭照顾等),这样一来,也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务负担。
为此,容永祺建议在香港寿险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及运作前,宜先确立让香港保单现金总值或理赔款项有效汇回内地银行个人账户的机制,以增强社会保障及减少外汇流失。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建议,应加快建立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以改善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发展的落后局面;其次,加快研究跨境销售保险产品的可行性。
可以想见,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香港保险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以及我国新一届政府进一步强化香港、澳门的作用与地位,香港、澳门保险市场与内地的链接将更加紧密,继而带动香港、澳门保险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盘点2024⑤16位监管高官、保险高管被查,退休辞任不是“挡箭牌”
盘点2024④保险营销“高精”之路:数量企稳,专业规划师势在必行!
玖亓周评|险企偿付能力:既要前瞻监管,又要过程监管
盘点2024③险企股权:改革化险与“退金令”,双重推动回归本源
大考逼近遇“松绑”!“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险企如何备考?
分红险的“回归”与“新考”
监管“清简报送”!保险机构哪些板块得以“解绑释压”?
新能源出租车被拒保上热搜!如何破解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难题?
周评|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大力提振消费和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
盘点2024②“偿二代”二期大限将至,险企年内发债补血超千亿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