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莉
来源:险企高参
岁末临近,各险企的“开门红”也已进行过半。“开门红”是保险公司大规模销售的重要时间节点,一般是从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业内也素有“开门红,全年红”的说法。
今年依旧是中国人寿率先抢跑,各个险企大多以储蓄类产品为主。一直以来,“开门红”都是拉动险企业绩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尤其是在今年,人身险公司净利持续承压,“开门红”也成为了关键一战。
前11个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这5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3.64%。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下半年以来5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增速首次低于4%。
与此同时,今年的“开门红”还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增额终身寿险扎堆下架;二是,新冠抗疫险产品的下架以及理赔让一些险企陷入争议之中。不过,业内对“开门红”较为看好。
01 寿险“两升三降”运作策略偏重点大不同
近日,上市险企悉数公布了前11个月保费收入。
具体来看,五家上市险企前11月保费增速四升一降,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914亿元、5713.78亿元、7064.26亿元、3708.71亿元和156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34%、7.57%、2.14%、8.65%和1.06%。
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延续分化态势,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同比正增长,增幅分别为6.56%和1.06%;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和平安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均小幅下降,降幅分别为0.34%、3.99%和2.53%。
财产险业务方面,三大财险公司今年持续有两位数的保费收入增长。前11个月,人保财险实现保费收入4426.77亿元,同比增长9.24%;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697.89亿元,同比增长10.88%;太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563.79亿元,同比增长11.65%。
从11 月单月保费看,寿险增速出现今年最大降幅。太保、太平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分别增长 23.3%、19.2%,新华亦微增;平安、国寿、人保仍下滑。业内认为,主要由于各险企在今年收官冲刺与明年开门红运作策略上的偏重点不同。东吴证券方面表示,11月国寿和平安开门红有序推进,太保、新华开门红逐步进入筹备阶段,产品均以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叠加万能账户为主。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预计各地将陆续迎来感染高峰,这对代理人线下展业造成一定影响。但浙商证券方面表示,当前居民对于防御性的金融需求相当旺盛,险企开门红主打的年金、增额终身寿等储蓄类产品契合当下客户需求,且险企内部积极筹备,投入较多资源,以及采用线上化的展业方式,将驱动开门红业绩超预期,尤其更早启动开门红的险企,业绩边际改善将更受益。
02 增额终身寿险扎堆下架
除疫情影响之外,在今年备受热捧的增额终身寿险在“开门红”之际迎来落幕时刻。
自上月开始,银保监方面针对增额终身寿险的监管不断加码。11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发布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通报针对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核查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披露。
《通报》指出,弘康人寿、中华联合人寿共2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定价假设的附加费用率较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小康人寿2款增额终身寿险,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与经营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已要求上述公司立即停止销售有关产品,并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银保监要求,各公司应当自收到本通报之日起,立即开展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工作。各公司应当于2022年12月5日前,报送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报告,报告风险排查情况,以及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
据媒体统计自《通报》发布后,已有多家险企下架近20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
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大幅波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破净等导致金融竞品收益率明显下降,居民风险偏好因而下降,居民财富保值需求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增额终身寿险脱颖而出。
但在今年9月,中国精算师协会罕见发声,喊话消费者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需警惕误导宣传。中国精算师协会在提示中称:一是保额增长率与投资收益率,二者概念差别大,不可混为一谈。二是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理财首选,终身寿险主要功能是保险保障,养老、储蓄应选择年金保险。三是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 终身寿险前期退保损失大,投保要做好长期规划。
此外,增额终身寿险会让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和退保风险。保险公司能否盈利取决于死差、利差和费差,当中利差即实际利率与预定利率的差异。对于这些长期类的风险,利差损风险是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
“一些激进类的产品必然会下架。”有银行系保险公司高管向险企高参透露,对头部险企影响将远不如对中小险企产生的影响大,同时产品的下架也会对银保渠道的销售产生一定影响。
03 新冠产品理赔纠纷不断,险企声誉风险需关注
近期,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等政策的陆续公布,疫情防控措施放宽的同时,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提升,疫情之下诞生的新冠保险产品相关理赔纠纷随之产生。
12月15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自己买了中国人寿新冠保险,但“阳性”后却遭到保险公司拒不赔付。事情曝光后,很快引起热议,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这并非个案,在新冠相关理赔过程中,也产生不少理赔纠纷,并非检测结果呈阳性就能够理赔成功,不少人遭遇理赔难问题。
还有不少产品在这一轮疫情中下架。12月7日,美团保险平台的“新冠抗疫保”下架;12月8日,华泰新冠疫情保障险和华泰抗疫保同时下架;12月9日,水滴保平台的“水滴新冠防疫险”下架。此外,支付宝平台上的“众安爱无忧”“众安疫情隔离津贴险(升级版)”“太平洋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等产品皆已无法搜到。美团保险的“新冠抗疫保”、京东健康上的“新冠防疫健康保”也都显示下架。
业内观点认为,新冠相关保险产品的普遍下架也是险企的理性选择,险企承保的是不确定性风险,当风险概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可保性了。险企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需自负盈亏。目前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提升,险企面临较大的理赔压力。
此外,险企还应关注由于新冠产品理赔纠纷带来的声誉风险问题。“一般而言由于新冠保险相关产品的保险费较低,因此保险公司最终实际发生的赔付情况不会太多,财务损失可控。但是声誉损失却要严重得多,相关舆情的广泛传播会让公众降低对保险公司的信任。”金融行业声誉风险管理专家李利明表示。
他补充道,如果投保人在遇到理赔纠纷时,将保险公司员工的说法或者在线客服的回应进行录音或录像后在网上发布,并成为媒体报道的素材,将会引发大量的围观和评论,这样的情形会不时发生,从而不断的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造成伤害。
官宣!尹兆君出任太平集团董事长,63岁王思东功成身退!年内四大中管险企齐换“帅”,三位皆是“银行人”
平安、国华等三家寿险11月原保费增速为负,7大上市险企共揽保费2.73万亿;财险稳健依旧…
那些被接管险企如今都怎么样了?!|年度策划
负债销售端或节省亿元级成本?!人身险公司转型新纪元:银保渠道“脱胎换骨”,个险驶向“高精尖”赛道|年度策划
接棒龚兴峰,70后总助刘智勇正式出任万亿新华保险董秘;资本布局加速,连续举牌药企再添券商股,“买买买”模式不停歇……
“偿二代”二期落地渐行渐近,各险企准备好了吗?!年内发债1155亿,地方国资强势入局为哪般?|年度策划
漩涡中的千亿光大永明人寿?!继总经理出走之后,56岁董事长卸任;三年亏32亿,净资产垫底银行系险企;精算出身张晨松如何力挽狂澜?
又一位银行老将执掌四大中管险企?!59岁尹兆君或内部晋升中国太平党委书记,王思东功成身退;年内四大保险央企一把手齐变…
原董事长黄炜等“宝能系”高层未见身影,这家险企延迟两年完成董、监事会换届;“平安系”霍建梅居三位新面孔之首…
风雨兼程,2025“开门红”开了个寂寞!?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