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A智慧保
  4. 正文

周评 |“商养”“个养”掀热潮,沉寂的第二支柱如何“雄起”?

  • 2022年12月13日
  • 18:50
  • 来源:
  • 作者:玖亓校长

老龄化加速成为社会的共识,有效应对刻不容缓。

其中,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起中国未来治理能力的护城河,已迫在眉睫。

三支柱里,第一支柱基本建成,二三支柱则差距明显。但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短板在哪里,增长空间就在哪里。

近期,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开闸,36个地区先行试点,“银证保”掀起了签单热潮,随即,包括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在内的四家专业养老险公司获准于2023年1月1日起在10个城市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个养”“商养”正在加速补齐第三支柱的短板。

相比第三支柱的鼓瑟齐鸣,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则陷入胶着,表现得有些沉寂。尤其今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表现并不乐观,让企业年金市场“破局”也经受考验。

都说年金市场阈值难以打开,但事在人为,最大风险可能来自什么都不做。一方面,政策需要破局,税优必须足够“动人”,并打通二三支柱,甚至可以盘活存量资金,例如住房公积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创新,供给创造需求,这就需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与支持,同时在机构供给创新上苦下功夫。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三支柱亦如此,久久为功。第二支柱的“他山之石”,亦可成为第三支柱的基石。

被忽视的“第二支柱”

根据人社部的披露,2022年三季度,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公司有12.58万个,参加职工2984.68万人,积累基金为2.79万亿元。

数据肉眼可见,覆盖面相对有限。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职业年金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但由企业出资、基于自愿原则建立的企业年金亦在发展,但相对缓慢。比如,一季度和二季度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公司分别为12.22万个、12.33万个。有实力和有意愿加入的大多是国有企业,广袤市场里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基本游离在企业年金市场之外。

原因不难理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是第一要务,员工养老金这种长期福利的优先级自然就往后排了。

第二支柱变得可有可无了吗?

并非如此。

三支柱互为连理,并线推进,但快慢不一。从宏观层面,养老三支柱是一个系统和生态,是一场相互耦合的过程。二三支柱不是完全割裂的市场,而是互联互通的市场。二三支柱的做大做强,不仅是建立多层次养老市场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更是建立国内大循环市场的需要。

从微观层面,企业年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的长期保障能力,它也可能成为赋能企业竞争力和价值观的buff。养老金的通行法则,就是交费越早收益越大,经过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增值,企业年金将是未来收入分层的重要自变量。

核心是政策倾斜和税优支持。对于企业而言,税优政策始终是重要的参考项,是其做出理性决策的先导条件。如果税收优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不能解除企业年金的后顾之忧,那么提高年金的覆盖面,就可能一直“空转”下去。

更重要的是,第三支柱不是超然和孑然的,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制度供给和顶层设计,三支柱应当共享。

正如有专家指出,三个支柱不宜独立发展,而应相互支持,联动推进,整体发展。解决企业年金发展的瓶颈,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可能还需要重大政策创新推动。在确保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第一支柱的费率转移,促进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发展。深入研究企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整合的可能性。

跳出“支柱”视野,站在“养老”格局,便会发现,整个市场是“一片大陆”,彼此相连,没有谁能在“孤岛”里自给自足,繁荣是彼此的,而不是自赏的,正如有发达国家的第三支柱发展,得益于第二支柱账户资金的转存一样。因此,没有孰长孰短、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待补缺的养老金大市场。

“大受托”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支柱要做大蛋糕,是政府、市场和企业合力的过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边际革命。

就现实而言,企业年金是一个四方管理的信托关系,委托关系里包括管家角色的受托人、CFP(理财师)角色的投资管理人、会计角色的账户管理人,以及出纳角色的托管人。

四方管理人分离,往往导致效率和服务低下;但将四方管理人捆绑在一起,又会出现风控和安全问题。两难的问题经常出现,创新就是为了解决两难,或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或经技术跃迁而釜底抽薪。

因此,四方管理人,既要协同配合,又要风险隔离。

作为“受托人”,保险机构实际上是替老百姓管钱,因此不容有大失误,所以不同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金融产品需要稳健式创新,谋定而后动,要实事求是、量力而为地去做决策。因此,受托人需要在追求稳健中创新,这要比保费规模更重要。

养老金长期业绩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好受托管理人选择。相比国外,中国的受托人直接承担投资组合选择责任并持续监督管理,其地位更加重要。

如果能推动“大受托”模式得以成功,影响并非局限于一隅,而有可能为二三支柱市场投石问路。大体量资金的管理、投资和运营,并非易事,不是所有人都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系统化的竞争力,来自专业、科技和服务。

更进一步,“受托”能力是年金管理,甚至是养老金管理的核心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供给创造需求

直面客观现实,保险机构“大受托”亢袖起舞,还得靠自己。

人均GDP站上1万美元之后,市场主体和个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的磨合和供需的匹配,在这个时期特别明显。谁能率先占领用户心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谁就拥有长寿时代大养老、大健康赛道的先发优势。

二三支柱构成的养老市场,囫囵混沌之际,正是企业家和独角兽脱颖而出的“弯道”和“窄门”。利益板结,反而发展停滞;格局未艾,才能开创大场面。

如果说以前的增长是需求引导供给,是单一的供给就能躺赚的时代;那么现在及今后的增长,是供给创造需求,是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生存的时代。

无论年金市场还是个人养老金融市场,都是如此。爆款的诞生依赖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解决长期存在的痛点,或发现被长期隐藏的需求,这是企业家精神真正驰骋的疆场。

年金市场上的集合计划产品,也是“穷则思变”的产物。提高年金覆盖率寄希望于中小企业的“觉醒”,因此,开发流程简化、选择灵活、具有规模效应的产品,是供给上必须做的事情,事实证明也是收拢长尾需求的“对症下药”。

在养老金融市场的混业竞争中,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给出哲学史上的金句: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同期,中国兵家也有耳熟能详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年金领域,劣势是相对收益,投顾较弱,但优势在于提供绝对收益的同时,线下生根。

反者道之动。优势和劣势之间如何转化,如何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是大年金产品的胜负手。

供给侧改革的魅力就在于,初极狭,尔后豁然开朗。前期破冰的试错成本和独行的机会成本不菲,但收益也是指数型的。那些赢在未来的企业、远离断层线的企业,一定是供给派和行动派。

正所谓大学者,在大师而非大楼也。真正的头部企业,并非在“寻租经济”和“渡口经济”中夸夸其谈,而是能够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中实现与国家和人民的双向奔赴。

阅读排行榜

  1. 1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2. 2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3. 3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4. 4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5. 5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6. 6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7. 7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8. 8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9. 9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10. 10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