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A智慧保
  4. 正文

“中国保险这十年”⑮:高水平开放,外资险企资产十年增6倍!

  • 2022年09月14日
  • 16:25
  • 来源:
  • 作者: 智慧君

从2001年到2021年,翻看我国保险业20年来的对外开放历程,如果说,第一个十年,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更多是出于国家发展需要加入WTO,处在既要开放又担忧“狼来了”冲击的谨慎放开之下,那么,第二个十年,我国保险业的开放姿态,俨然更具自信与从容。这一点,“从2012年,交强险业务对外资财险全面放开,到2018年,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拟放宽至51%,再到外资股比不再设限时点提前至2020年”等一系列大步放开的监管政策上即可鲜明看出。


日前,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指出,“截至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了1.3倍,资产增长了6倍”。

从经营层面看,基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外资机构前期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外资对进一步布局或退出中国保险市场的选择,也更趋理性。

当然,这些选择有憧憬、有向往,也会有落寞、有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而言,引进外资的成熟经验和经营理念,有利于发挥鲶鱼效应,倒逼中资险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过去十年间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步子大了、速度快了、水平高了”或许再恰当不过。

先来看政策层面:

2012年5月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向外资险企开放交强险市场。

2017年8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将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推进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并明确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2018年4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保险中介三大领域(经纪、代理、公估)业务对外资开放。


2018年5月


《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拟将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

2019年7月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宣布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将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从原定2021年提前至2020年。

2019年10月


国务院修订《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放宽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限制,取消了“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限制条件。

2019年12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自2020年起,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可达100%。

2021年3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外资保险公司的外方股东类型增至三类,并保持制度一致性,取消外资股比的限制性规定。

2021年12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大幅取消了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准入限制。


2022年8月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管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

显然,2017年以后,基于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保险业的开放步伐也在持续加大,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外资保险机构近年来的市场竞争力也在持续增强。

9月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于华在2022年服贸会期间召开的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介绍,保险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稳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2012-2021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从3.5%增长至7.8%。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达20%。


对于中国保险业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石晓军曾指出,保险业加快对外开放是中国履行加入WTO关于服务贸易承诺的表现,作为中国金融市场最早开放的业态,保险业相当于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在9月14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东盟保险合作与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刘福寿表示,银保监会将在RCEP规则下,推动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推动对外开放成果惠及中外更多更广大人民。具体举措上,将引导保险行业积极关注并加大对能源消耗和转型升级方面的风险保障,提升ESG质量;鼓励中国东盟保险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服务效率等。


不得不说的是,在保险业尚未放开外资股比限制之前,合资寿险公司的中外股东持股比例通常是“50%:50%”。这样的股权分配,虽可以起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的作用,但也容易因中外股东理念不同、经营存在分歧,导致合资寿险公司发展缓慢。

近几年来,随着外资股比限制的全面放开,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很多外资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正借助政策机遇加码中国保险市场,或通过增持股权谋求控股地位,或直接100%控股以独资形态经营,以及外资保险资管公司也开始落地。


譬如,在新设外资独资保险机构方面,2018年11月,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获批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银保监会批准筹建的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2020年6月,友邦“分改子”获批,友邦人寿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继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安联保险集团持续加码中国市场,2021年1月,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筹建,成为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紧接着,同年11月,上海银保监局批准中信信托将所持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转让给安联控股,至此,中德安联人寿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


安联集团董事、安联中国保险控股相关高管曾表示,中国是安联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作为中国政府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中首批获益的保险集团,安联集团将持续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稳健发展贡献力量。


人身险公司中,除中德安联人寿合资转外资独资外,2021年12月,汇丰保险亚洲收购国民信托所持50%汇丰人寿股权也获监管批复。随之,汇丰人寿成为第二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


在本轮保险业对外开放浪潮中,外资“安达系”也在借助政策东风,步步增持华泰保险集团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2年,“安达系”持有华泰保险股权仅超22%,到截至2020年末增持至42.72%,再到今年3月“安达系”通过受让人福医药等11家公司合计持有的华泰保险35.88%股权,宣告着待监管批复后,“安达系”持股比例将超过七成,华泰保险将成为外资控股保险集团。


当然,中国保险业的大步开放政策,对于不同的外资机构来说,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有人乐观做“加法”,就不乏有人理性做“减法”。那么,十年间,有哪些合资险企的外资股东出现股权缩水,或干脆退出呢?

不久前,从合资转变成中资身份的中韩人寿,或是“外资退、中资进”的典型代表。资料显示,中韩人寿成立于2012年,由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与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简称“韩华生命”)合资筹建,两方分别持股50%。然而,发展十年来,中韩人寿的经营状况不算亮眼,不仅持续亏损,保费规模也徘徊在10亿门槛上下。


就在中韩人寿即将步入10周岁之际,该公司发生了成立以来的最大一笔额度的增资。今年4月,中韩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5.012亿元,同时将引入5家国资新股东,其中4家公司是浙江省地方国资企业。据了解,该增资事宜已在今年7月获得监管批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增资中,外资股东韩华生命并未参与,这意味着,其对中韩人寿的持股比例将从50%下降至24.99%,进而使得中韩人寿从一家合资险企变为一家中资险企。


不过,于中韩人寿而言,这次增资实则是在浙江省推动国企混改的大背景下落地而成,将有助于中韩人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借助区域资源谋求高质量发展。显然,从中韩人寿长远发展角度看,尽管韩华生命的持股比例被稀释,但日后中韩人寿若能通过增资引战实现稳定盈利,也利好外资股东的财务投资。


除中韩人寿合资变中资外,曾经的合资险企中法人寿,也被外资股东法国国家人寿先减持、后清仓。公开资料显示,中法人寿成立于2006年3月,由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法国国家人寿合资组建,双方各持股50%。


发展初期,尽管中法人寿凭借银邮系险企的光环,在成立第四年便实现盈利,但好景不长,该公司随后多年连续亏损。在此期间,中法人寿的股权也出现波动,2015年,中国邮政退出中法人寿,将其所持50%股权分别转让给鸿商产业控股集团(简称“鸿商产业”)与北京人济九鼎资产各一半,同时,法国国家人寿也将所持中法人寿25%股权转让给鸿商产业。


然而,继法国国家人寿转让中法人寿股权后,2020年12月,前者又选择清仓退出,当时与其一同退出的还有北京人济九鼎资产。与此同时,中法人寿引入了宁德时代、青山控股集团、贵州贵星汽车销售三家新股东,并获批增资28亿元,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也由此新增至30亿元。


这次增资后,中法人寿不仅变为一家纯中资险企,经2021年7月监管批准,该公司名称也变更为“小康人寿”。对于未来发展计划,小康人寿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服务平台的搭建、人员团队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


细加观察不难发现,这些选择做减法甚至清仓退出的外资机构,多是基于前期探索效果、当前市场竞争格局等综合因素的考量下,作出的理性判断。当然,无论是进还是退,长期以来外资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布局,有利于中国保险业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迈向高质量发展。

阅读排行榜

  1. 1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2. 2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3. 3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4. 4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5. 5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6. 6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7. 7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8. 8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9. 9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10. 10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